你應該知道的是:投資人Mike年輕時買過一股僅30美元的蘋果,也買過一股35元新台幣的台灣50ETF,但因自認為在「區間操作」,都只賺了些許獲利就賣出,如今想來真是諷刺不已,也突顯擇時進出市場容易犯下的錯誤:錯過大行情。
我買過一股30美元的蘋果股票,也買過一股35元新台幣的台灣50ETF(以下簡稱0050)。
蘋果是2000至2001年間,透過美國嘉信證券(Charles Schwab)買的。當時賈伯斯(Steve Jobs)剛剛回歸,公司推出經典的iMac沒幾年。我拿著從小存下的錢,去美國開了個證券戶頭,滿腦子想著投資致富,當時回台灣唸書,白天上課,半夜爬起來看Yahoo Finance網頁買賣股票,追高殺低。這種低級錯誤,那些年幹了不知道幾回。
買蘋果,是因為自己是蘋果電腦的愛好者。印象中,入手價格是一股35美元上下,我在40多塊賣掉這支股票,見好就收、落袋為安嘛!逢低再買入就是了,不是嗎?
但因為後來蘋果股價一飛沖天,股票分割好幾次,現在回頭去看,相當於一股1塊多。當時總共投入8千多美元,如果續抱到現在,這批股票總值應該已經超過1百萬美元了!
「區間操作」 實在是自作聰明
0050則是多年後開始工作拿著薪水買的,時間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買入價格約在每股35元上下。
其實那時候仍還沒有開竅,但已知道自己不是炒股票的料。於是想,買0050總該比單一股票安穩些吧?沒多久0050開始回漲,漲到40幾塊的時候,想想已經賺不少了,於是又獲利了結,等待逢低再次買進。但那個低點,一直沒等到。
期間,我也玩過一些特殊玩法。例如0050每跌1塊、我就買入一張,每漲一塊就賣出一張。當時拿著80萬左右資本在試。一張0050當時五萬多元,我估計,至多得要跌個13至14元才會花光我的子彈,風險不高。但為了這一來一回、不過1千元的價差,我得每天工作之餘盡量抽時間看盤,很多時候,股價一路漲上去,漲沒幾塊錢,手上的股票都賣光了,這下變成煩惱我該何時進場?
經歷過這一切,我的體會是:「股市只有真正的內線可以賺錢。但我不是內線。」這個觀念直到遇到綠角的文章才改觀。
我到目前的心得是:規律的投入資金不是問題,克制慾望、控制支出、量力而為即可。對於長期被動式指數型投資者來說,搭配良好的資產配置策略,股市波動並非風險,反而是累積財富的動力。一旦理解這一點,即便碰到股市下跌,也不會太過擔心,每天吃得下睡得著。
問題反而是:年紀大了,你要如何出場?這才是大學問。如果明年要退休,今年碰到COVID-19疫情,你怎麼辦,該立刻賣出部位換現金嗎?如果去年剛退休,正開始提領退休金,怎麼提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