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Pay、Samsung Pay及Android Pay
以上介紹的都屬於「電子支付」,也就是可以綁定信用卡/金融卡、也可以儲值虛擬幣、且用掃描條碼的方式支付的平台,而各大手機廠牌推出的「行動支付」則是指「將信用卡放在手機裡面」,付款時要用「NFC」感應,兩者在名稱、付款方式與法規上都有所不同。
此外,Apple Pay、Samsung Pay及Android Pay沒有付款金額限制,但也沒有轉帳、儲值跟提款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Google Pay將會員卡及折價券都整合在一起,而Samsung Pay則成為首個與悠遊卡公司合作、可使用手機嗶卡進站的行動支付平台。
不過日前悠遊卡公司宣布,電子支付「悠遊付」將全面開放註冊,未來只要持有NFC功能之Android手機,下載「Easy Wallet」App,就能用手機感應搭乘捷運、公車、YouBike,並有自動儲值、可進行小額消費等功能。
電子支付目前占民間消費總額的41.3%,雖然尚未達到政府的目標,但也離過半不遠了,此外,許多量販店、百貨公司也都推出自己的電子支付(如全聯PX Pay)等。而很多小吃店、飲料店也都支援行動支付,甚至連逛個文創市集,也都一攤位一個QRCode,通通採取線上付款,為的就是方便快捷、免找零、減少接觸風險;現在這股「將手機當錢包」的潮流正在興起,也恰好在防疫關頭,意外發揮了零接觸的作用,成為防疫小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