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處女膜經常伸展,唯一的改變就是變得更有彈性。而當女性邁入青春期的尾聲(大約是二十五歲)且賀爾蒙開始變化,處女膜可能會萎縮和變得較不明顯—雖然這層膜本來就不起眼。
處女膜也是女性生殖器中個人差異極大的好例子:有些女性的處女膜很密實(雖然偏薄但結實的膜體覆蓋整個陰道口),有些則呈現細網狀(雖然有許多細小孔洞但仍結實的膜體),另外部分女性的處女膜有間隙,類似一縷縷橫跨陰道口的皮膚。處女膜可能厚實也可能脆弱,有些在青春期初期就消失,有些經過更年期後仍存在。
女性的處女膜之所以有差異,根據目前已知的科學發現,是因為處女膜並不是演化後的結果,既無助於繁衍也沒有其他功能,只是物競天擇浪潮下的副產物和一點意外收穫,和男性的乳頭差不多。處女膜的男性同源體是精阜,也就是尿道壁上的隆起部位,通過攝護腺後連結到輸精管。
人們以譬喻詮釋人體結構的極致表現,就在於處女膜這個部位。對於這個明明沒有任何生物功能的器官,西方文化卻自古就編織出一套強而有力的故事,而且,這套說法完全沒有生物學的基礎,說到底就是企圖要控制女性。
人們看見陰道口有一道「屏障」,就從文化角度斷定這個部位象徵「貞潔」(這個概念在生物學上也毫無意義可言)。如此詭異的想法只可能誕生於一種社會:女性根本只是財產,女性最珍貴的資產就是身體上門禁森嚴的陰道。
即使處女膜不具任何生理或生物功能,在許多文化中處女膜迷思的影響仍然極為深遠,導致有「重建」處女膜的手術問世,彷彿這是必要的醫療需求。(怎麼就沒有美化男性乳頭的手術呢?)
從某個角度看來,處女膜確實對女性的健康有影響:有些女性因為沒有處女膜而遭到毒打或甚至殘殺;有些女性因為處女膜完好,而被告知自己「不可能曾經遭到強暴」。對這些女性來說,處女膜對生理健康的確有實質影響,但不是因為她們本身的生理結構,而是因為所處文化對這個生理結構的解讀。
作者|艾蜜莉.納高斯基(Emily Nagoski)
史密斯學院健康教育總監(Director of Wellness Education)暨講師,主要教授領域為女性性慾。艾蜜莉在印第安納大學專門研究人類性慾,取得健康行為博士學位,並同樣在印第安納大學取得諮商碩士學位,同時也於金賽機構性健康診所(Kinsey Institute Sexual Health Clinic)完成臨床實習;就讀德拉瓦大學期間主修心理學並取得學士學位,輔修認知科學與哲學。
艾蜜莉在印第安納大學任職期間,於金賽性、性別和生殖研究機構(Kinsey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Sex, Gender, and Reproduction)擔任教育員與講師,同時也在研究所與大學部教授人類性慾、親密關係與溝通、壓力管理以及性教育等領域。
艾蜜莉曾為性諮詢師伊恩.寇納(Ian Kerner)的網站「GoodInBed.com」撰寫三篇指南文章,而她經營以性為主題的部落格「TheDirtyNormal.com」也相當受歡迎。
艾蜜莉現定居於麻薩諸塞州西部,與兩隻狗、兩隻貓、和一位卡通畫家同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行人出版《性愛好科學:掙脫迷思、用自己的方式高潮》
責任編輯/蔡昀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