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容易耳朵進水,一般人為了把耳朵中的積水排出,習慣使用棉花棒掏耳朵,結果反而聽不清楚;甚至也有人使用市售掏耳朵神器掏耳棒直接深入耳道,以為可以馬上清除耳屎(即耳垢),竟然掏到出血,實在嚇人!耳鼻喉科醫師提醒,隨便亂掏耳朵,或是使用方法錯誤,輕則導致耳道發炎,重則會使聽力減退!
每一天都要掏耳朵嗎?掏耳朵也有風險嗎?
掏耳朵是常見的習慣,尤其當感覺耳朵發癢、耳垢太多,以致聽不太清楚別人說的話時,就會想一掏為快,殊不知不是每一天都要掏耳朵,使用錯誤的方式或力道不正確,卻可能使耳朵掏出一堆毛病。究竟,關於掏耳朵有哪一些問題是平時我們容易疏忽的地方呢?掏耳朵也有風險嗎?
使用棉花棒掏耳朵時 應該以輕撫吸水的方式清潔
常見一般人會在洗澡後習慣使用棉花棒掏耳朵,耳鼻喉科醫師陳鏘文表示,如果洗澡時耳朵不小心進水了,若水太多,可使用棉花棒清潔。但是,建議在使用棉花棒時,應該以輕撫吸水的方式清潔,切勿以旋轉或以用力刮除的方式,一不小心過於深入耳道,或過度用力,會使外耳道的表皮摩破引發傷口,這時就會有傷口細菌感染,嚴重時還可能造成外耳道發炎的危險,甚至嚴重會使聽力下降。
另外,陳鏘文醫師也指出,其實外耳道就相當於一個小生態,在正常的狀態下,會有些許的微生物與細菌共生於外耳道。如果此時外耳道的生態受到外力破壞,或受外在因素影響,且同時外耳道較為潮濕,就容易孳生黴菌,導致外耳道的感染,也就是所謂的 「外耳道黴菌症」(Otomycosis)。所以,保持外耳道乾燥是相當重要的。若已經發現外耳道有孳生黴菌的現象,建議盡快向耳鼻喉科的專業醫師諮詢治療。
耳朵搔癢使用棉花棒掏耳朵,小心勿使用過度不當力道
然而,很多人時常有耳朵搔癢的經驗,第一時間就會聯想到使用棉花棒來止癢,但過程中過度不當的力道,就可能造成表皮傷口,這時外耳道常見的細菌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就有可能侵入傷口產生感染,造成外耳道炎;嚴重時外耳道會發生紅腫現象,且帶來劇烈的疼痛感。所以,在清潔耳朵或掏耳朵時,都要相當小心謹慎!
不要過於頻繁掏耳朵 避免耳道異常乾燥
陳鏘文醫師提醒,民眾千萬不要太過於頻繁掏耳朵,因為耳道本身就是皮膚會分泌油脂,來確保耳道滋潤,倘若過度清潔耳道,可能會造成異常的乾燥,更容易感覺耳道搔癢,導致惡性循環。若平常耳道沒有特別的搔癢感,盡量不要掏耳朵;除非有進水時,請注意使用棉花棒以輕撫的方式將水份吸出即可。若發現外耳道有異物感或過多的不適,請向耳鼻喉科醫師求助,以專業的工具清除耳垢。
最後,陳鏘文醫師也提醒,如果想保持良好的耳道清潔習慣,建議洗完頭以乾淨的毛巾將耳廓擦乾,外耳道分泌的油脂目的是預防細菌感染及保持濕度,若過度清潔耳道會增加感染及搔癢感。耳垢會隨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動作脫落至外耳道,所以不用過度清潔。以及建議保持適當的運動與睡眠,讓自體免疫力提升,也是最好的耳道保養的好方法。
文/黃曼瑩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華人健康網(原標題:洗澡後用棉花棒掏耳朵,錯了嗎?醫師:掏耳屎這一些危險動作,恐掏出一堆毛病)
責任編輯/潘渝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