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險資金湧入加上低利環境,讓台灣房市回溫,不少觀望許久的自住族群也打算趁此時機晉身有殼一族,不過房市加溫也讓好物件越發搶手,更產生不少價格亂象。
一名網友在PTT上發文,表示先前看中一個預售建案,原PO在潛銷期間下定,等到接待中心終於開案,便興沖沖去案場議價,沒想到才間隔一個半月,每坪價格直接跳3萬。代銷更說現在建商都賣「時價」,價格由建商說了算。讓原PO抱怨「預約會比開案便宜,說好玩的喔?還有人議價完被建商抓回去補價差」。
文章一貼出,不少網友紛紛直言「建商一直都是賣現在時價啊」、「現在好像股票搶買漲停價」、「你去海產店也會看到時價,現在市場高就賣高,市場低就賣低,所以你知道現在市場如何了」。
更有內行人點出,在還沒白紙黑字簽約前,預售屋價格都有變動可能,最怕的是遇上看見房市上漲,就想毀約要買家補價差的不良建商,甚至「簽字也可以毀約賠錢重談」,戲稱根本是「滾動式售價」。
不過也有人舉過去建商坐地喊價反踢到鐵板的案例,「新北市某知名建商101年時一個大坪數建案,成交價6字頭,結果簽了約建商反悔賠錢,收回來想賣7、80萬,竣工時剛好房市低點,50萬出頭沒人要,結果賣到現在還是賣不動」。
專家則點出預售屋購買風險,除了價格變動之外,還要留意面積縮水、建材以次換優等偷吃步狀況。房產專家田揚名過去向「好房網News」表示,購買預售屋時,一開始建商答應會使用的設備與建材,在交屋時要仔細核對,以免被建商「呼攏」、用次等的材料與設備替代。
另外,在購買預售屋時,也要仔細查核合約書是否有記載購買者放棄超過3%誤差的解約權利,若民眾發現土地面積、主建物或房屋登記總面積,有誤差超過3%時,可以主張解除契約、拒絕點交,或是賣方應全部找補,而坪數超過的部分,買方只找補2%為限,以保障自身權益。
文/王惠琳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好房網(原標題:預售屋學海產店賣「時價」?內行人:簽字也可以毀約重談)
責任編輯/潘渝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