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把海螺、獸骨拿來吹!南美洲原住民居然連這個都能當樂器,讓人嚇到不要不要的

2017-10-05 08:30

? 人氣

不過南美洲的人民仍以自身的在地特色,重新詮釋歐洲樂器的生命。(圖/山岳文化提供)

不過南美洲的人民仍以自身的在地特色,重新詮釋歐洲樂器的生命。(圖/山岳文化提供)

任何國家都有為了尊崇祖先而編制的樂音,因此也會有演奏音樂的傳統樂器;熱情的南美洲一樣不例外,也有專屬的樂器。他們的傳統樂器主要是以方便攜帶的小型樂器居多,在任何地方都能來段即興演奏。

雖然南美洲的原住民最初也有屬於自己的傳統樂器,但可惜的是,南美洲的文化大多是在歐洲的移民者定居之後才開始被保存,所以大部分的樂器多數也來自歐洲。不過南美洲的人民仍以自身的在地特色,重新詮釋樂器的生命。

班多鈕手風琴 Bandoneon

探戈舞蹈絕對不能少了班多鈕手風琴。1846 年德國人把手風琴加大音域發展成班多鈕手風琴,在19 世紀下半葉傳入阿根廷後,反而獲得前所未有的人氣。班多鈕手風琴在扣人心弦的探戈表演中,是引領整體表演最重要的主旋律;演奏方式是用手指按壓按鈕,左右伸縮中央的共鳴音室,可以說是難度較高的手風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圖/山岳文化提供)
(圖/山岳文化提供)

普突突 Pututu

普突突是祕魯的傳統樂器,由天然的牛角或海螺殼製成,外型與在南非世界盃聲名大噪的巫巫茲拉(Vuvuzela) 類似,就連聲音也差不多。這是祕魯原住民的傳統樂器,每當發生緊急狀況,他們就會利用普突突傳送警訊給遠方的人;另外也會用在慶典開始和結束的召告儀式上。

(圖/山岳文化提供)
(圖/山岳文化提供)

南美直簫 Quena

印加部族傳統的直笛統稱為南美直簫,主要用竹子、陶土以及動物的骨頭等製成,據說也曾使用黃金製作,吹奏出五聲音階。傳說古代的印第安原住民,在人死後會削其骨製成直簫。樂器中空部分像高粱的莖桿,音色清亮卻帶著一股悲傷。若想要仔細品味它的音色,請參考知名的祕魯古謠〈老鷹之歌〉(El Condor Pasa)。

(圖/山岳文化提供)
(圖/山岳文化提供)

沙錘 Maracas

沙錘屬於打擊樂「體鳴樂器」的一種。古代的沙錘是把樹木的果實曬乾後,在中間放入小石頭或種子製成。現今的沙錘,主要用木材或塑膠製造,外層再以袋子包覆,樂器內部則是放入珠子作為發聲體。也有的沙錘中間不放東西,而是將珠子串在一起,取代內容物包覆在樂器外面。沙錘這個名字來自阿拉卡盧夫族的語言「maraca」,不過通常是以一對的型式演奏,故加上複數型為「maracas」。沙錘自古以來廣泛地被用於拉丁美洲的音樂中,至今使用範圍也拓展到其他領域。

(圖/山岳文化提供)
(圖/山岳文化提供)

吸庫 Siku

吸庫是傳統的南美洲排笛(Pan Pipe),而演奏這種樂器的樂團則叫做Sikuri。從1940 年代開始,除了阿爾蒂普拉諾高原,其他地區的吸庫演奏者正逐漸減少,不禁令人擔憂這項南美的傳統樂器是否即將走向盡頭?不過在祕魯和玻利維亞兩國交會之處,靠近的的喀喀湖與玻利維亞的奧魯羅等地,至今仍能聽見高水準的吸庫演奏。為了延續這項傳統樂器,現今的吸庫已跟隨潮流標準化,希望能將它繼續傳承下去。

(圖/山岳文化提供)
(圖/山岳文化提供)

作者介紹|咸炳賢、洪源璟

文.攝影/咸炳賢

原本只是一名平凡的上班族,在準備旅遊的過程中,才發現自己命中有隻好動的天馬星。相信最美的風景只能留在心裡,照片難以將當下的情感和空氣中微妙的氣息完整記錄下來,是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也是一個戰戰兢兢的謹慎男子;擔心自己從南美洲旅行回來以後,未來不管再到任何地方都無法獲得更大的感動。

攝影/洪源璟

我認為人生就是一趟旅行。不管是遙遠的南美洲、鄰近的濟州島或首爾,差別只在於停留的時間長短,其實過日子就是一種旅行。就像為了尋找象徵幸福的青鳥而踏上遙遠旅程的蒂蒂爾和米蒂爾,最終還是回到自己的家裡一樣,我們是否也是為了從漫無止境的旅程中,找到最後可以放下行囊的歸巢,才決定啟程的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山岳文化《樂遊南美:巴西、祕魯、智利、阿根廷、玻利維亞》(原標題:令人再三玩味的南美洲樂器)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