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教育下的極端思維
待孩子升上國中後,選擇留在體制內的父母會出現兩種極端的典型,一種是把教育視作追分過程的「分數至上論」;另一種則是把「考試」視作折磨孩子的苦刑,是孩子快樂成長的絆腳石,因此抱持「分數無用論」。
前者的父母認清了殘酷的升學競爭態勢,既然取得高分才能取得最佳資源,於是把求學視作戰鬥的過程,想方設法為孩子儲備「考試」戰力,親子攜手進入瘋狂的備戰狀態,「追求最佳成績表現」成為最高指導方針。
他們四處打聽補習班與名師資訊,積極為孩子部署「提高學業成績」的生活模式;不斷給校方壓力以爭取高績效(學科成績)的老師,高分貝要求導師賣命地為孩子的成績負責,要老師罔顧法規、公開排名以刺激全班激烈競爭,認定「能交出最漂亮升學率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後者在險惡的升學環境裡則以不變應萬變,極端保護孩子的自尊與自主權,完全不看重孩子的成績,甚至告訴孩子「爸媽才不在乎他們考幾分」、「好成績未必保障好前途」,因此不看分數、不盯進度。
前者父母火力全開,但孩子是否就真能達到他們的高度期待?當然,有天資聰慧、乖巧順服的孩子在父母處心積慮的安排下平步青雲;但我也親眼目睹不少孩子在高密度、高強度的過度安排中,反而愈來愈被動,愈來愈厭惡學習。
有一位每晚都在各科名師強力放送中度過國中生涯的孩子,最後竟然因為成績不理想而選擇一所風評普通的私立高中。她的媽媽恍然大悟地嘆道:「這三年我家孩子什麼都沒補到,花了大筆鈔票只補到我這當媽的『心安』而已啊!」
而後者那些不在乎分數的父母,一心要為孩子締造「快樂零壓力」的中學生涯,又真的成功了嗎?有一個孩子私下透露,成績老是殿後、無法感受自己有能力進步,反而讓她在國中非常不快樂,因為即使爸媽不在意分數,但是她天天都感受到同學們歧視的目光,「同學都覺得我很笨,他們不太喜歡和笨蛋做朋友。爸媽根本不知道我在學校的壓力很大,我多希望自己能夠進步,讓同學看得起我!」
真正的現實就是:所有在體制內想要爭取一定資源的孩子,沒有人能擺脫分數的掌控;面對排山倒海的考試評比,每個人都需要學會排解壓力。
親愛的爸爸媽媽,讓我們領著孩子的視野,目光裡別狹窄到只剩下分數;也讓我們引出孩子的勇氣,支撐他們承受體制內不可能消失的壓力。如此,相信將沒有孩子會適應不良!
不績優,沒關係,但要盡己所能去努力
為了減輕學習緩慢的孩子深重的挫折感,父母或許會刻意表明他們完全不在意孩子的成績表現。事實上,這是一種掩耳盜鈴式的回應方式,因為即使父母不看成績,但孩子絕對會自己去感受。只知一味安慰孩子「即使考得很爛,但你依然很優秀」,當他面對學習困境時卻總是束手無策時,孩子絕對不會相信自己很優秀。
一個真正喜樂安定的孩子未必名列前茅,但一定是充滿自信的孩子。孩子的自信來源在於,他清楚知道自己可以藉由努力與適當的協助而達到一定的目標。
所以要締造一個內心平靜而滿足的孩子,父母要做的,絕不是忽視孩子的學業表現,而是對孩子說:「盡你所能去努力 」;也絕非置身事外,而是永遠清楚孩子何時須協助,幫孩子創造突破自己的機會!
作者介紹│彭菊仙
廣受父母們喜愛並信任的親子作家,文風多樣,描繪親子生活時而細膩溫暖,時而幽默風趣;批評教育時勢又敏銳深刻,文章常見於網路轉載、親子網站。擁有三個男孩的她,喜歡和孩子共學、共做、共玩。如今孩子都進入青春期、接受體制內的中學教育,在陸續陪伴孩子們經歷高度升學壓力之後,她深刻體認到親子一定要一起學習與「分數」這個難題和平共處,在務實面對升學競爭的同時,更要讓孩子看到分數背後的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與定位。著有《管教的勇氣》、《孩子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幸福教養》、《教養好好玩》等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誰說分數不重要?:體制內教育的求生術,幫孩子找到分數背後的自己》
責任編輯/陳憶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