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裝置繼續隨定律縮小,我們還需要手機嗎?
如果第一代 iPhone 的所有功能,可以縮小到第三代 Apple Watch 的大小;那麼,請假想現在所有 iPhone X 的功能,可以縮到未來第 N 代 Apple Watch 大小;請思考,我們那時將如何看待運算裝置?
首先:Phone 這種裝置可能將徹底被取代,大多數的人不一定必需有一台手機;一個如鑰匙圈大小的裝置就可以打電話、照相、當成日常門禁、身份辨識與生活支付工具。這個裝置可能是手錶、戒指、項鍊、耳機或甚至埋在你的皮膚裡(聽起來就好痛,真心希望這天不要來)。除了電玩或追劇這類仍可類推想像的需求(也許那時有別的全息投影裝置可以直接解決),我們身上為何還隨時需要一支 4 吋左右,不超過 7 吋的裝置?
FaceID 與 Animoji 的結合應用,已經讓我們看到 3D Sensing 照片、影片、甚至 AR 應用的雛形。更別提 10 年後的耳機(或也許那時還叫不叫耳機),可能是一個更小,全天候放在耳上,甚至不需要放在耳上的裝置(指向式或骨傳導)。這個裝置可以全自動辨識你現在的需要而自動切換給你對應的聲音(可以是外界的天然聲、你正盯著看的螢幕配音、也可以是你要求的音樂或節目)。
10 年前,在 Steve Jobs 介紹 iPhone 的同一天、同一場合(如今已經不在再舉辦的 MacWorld EXPO),宣布 Apple Computer 改名叫做 Apple Inc.,已經告訴我們未來 Computer 這項產品將會消逝。當時,Apple 這樣的宣示像是自己革自己的命,一個以個人電腦為主打、起家的公司,自己推翻、切掉電腦這項產品。哪天,Apple 再做一次一樣的事,把 iPhone 這個產品線可重新整理,那時候的 iPhone 可能另有定義,我們也別太意外。
我們正處在一個隨矽文明推進,將不斷快速顛覆我們對所有實體世界認知的年代
我們對電話的定義,是根據 1860 年左右的電話發明,與 1873 年貝爾的專利和隨後推出的產品而起。從需要接線生、可自行撥號,到一路數位化、無線化並縮小一路演進,但到目前為止,並不太意外的都還是一個需要連結人類耳朵跟嘴的裝置。
但如果到未來,這些需求可以透過更小,更隨身的裝置自動完成。我們對裝置的定義與需求肯定會產生巨大的變化,就像現在許多公司已經不再配桌上型電腦,改以筆記型電腦,甚至可以用 iPad Pro 這樣的平板電腦,透過雲端加上極強的端運算能力,取代大部分文書處理、甚至生產力軟體一般。
十年後,智慧型手機的未來,會不會如同 1980 年代才剛開始的隨身聽、前身的錄音機、後來的錄音筆、MP3播放器、錄影帶、錄音帶這些裝置或設備的今天一般,都快要成為歷史名詞;那時可能就又會觸發起某些人思古之幽情了。
如果這樣推演趨勢的想像是合理的。哪些技術該紅,哪些技術方向該投資、哪些公司會更厲害(翻譯:哪些股票可以買),好像都更昭然若揭,而不只是 Buzz words 了,不是嗎?
文/James Huang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原標題:我們還要一台手機做什麼?)
責任編輯/潘渝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