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朋友聚在一起,還會感到孤獨?心理學家劉軒一席話,道出現代人容易感到寂寞的驚人真相

2021-02-21 16:10

? 人氣

所以,我們所看到的這種現象,其實是一種「代糖」的效果,似乎有熱量,但只是一種味道,沒有太多營養成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之前回紐約時,發現街上的流浪漢變更多了。也許是夏天的關係吧,幾乎每個路口都坐著幾個街友,不只男的,還有婦女和年輕人,而讓我更錯愕的是,其中有一半都在喃喃自語。

你不用學心理學也能看出,那是一種精神疾病的症狀。這些人陷入幻覺幻聽,彷彿身邊有個朋友在跟他們對話,但其實閃過他們面前的,只是城市的車水馬龍和疾走行人的大腿。

前幾天,我在下城看到一個詭異的景象:一位街友靠著牆角,對著某位假想仇人咆哮,不遠之處站著一位西裝筆挺的男子,也在大聲地自言自語。當西裝男側過頭來時,才看見他耳朵上塞了個小小的藍牙耳機。

的確,我們現在的許多行為,古人看來一定會覺得像是瘋子。我們會對著一個小小的盒子哭笑;一群人坐在地鐵的車廂裡,卻沒有任何眼神的交集,甚至連好奇的眼光都沒有;一群年輕人圍著餐桌,有男有女,每個人低著頭,手指很忙碌。

低頭族 滑手機(natureaddict@pixabay)
低頭族滑手機。(natureaddict@pixabay)

但在內心深處,我們還是需要彼此,因為我們是有溫度的動物,還是需要與同類在同一個空間裡取暖,於是共處的時空,就成為了一個必要卻又尷尬的過渡期,呈現了「在一起寂寞」這樣的詭異狀態。

我還是相信有一件事不會改變,那就是人與人之間對於互相認識、接觸的需求,因為這是我們身為社群動物,數十萬年進化得來,寫入大腦底層的生存程式。

物極必反,也會造成社會和文化的輪迴。每當一個現象發展過頭了,又會按照人性的軌跡被拉回來繞一圈。舉例來說,當數位錄音科技已經進步到幾乎「零失真」的時候,卻看到了黑膠唱片的逆襲;當音樂唾手可得,點兩下就有的時候,許多人反而回頭去蒐集實體唱片,還陶醉於那種失真、有點雜音,但比較「有人味」的聆聽體驗。

近年來,被網路購物打趴的實體商店在連續低迷了多年後,開始有一些實體零售回溫。在美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獨立書店的復興。

最近,我看到一篇報導,訪問布魯克林格林堡一家獨立書店的老闆,她說:「我們這裡有握手買賣的文化,而網路書店沒有。」握手買賣,多麼貼切的描述!一個充滿體感的術語,形容店員與顧客的交流,了解顧客需求並為其推薦,就像是店員握著你的手,幫你把脈,看到機器演算法看不到的東西,從你的眼神中判讀你真正的需要。

這個就是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還沒有辦法比擬,也是人在未來社會中存在的最大價值:我們聽得懂話中話,看得出眼神背後的心情,感受得出語氣的溫度,嗅得出人情味;在這個當下聚集的時空,只要重新啟動老天給我們的感官,所獲得的訊息是更真實的。

也許,在不久的未來,當網路與空氣一樣普及,而科技所造成的孤立是大眾皆知的文明病時,我們會設計出更多面對面的空間,或是社交的禮俗,讓人能夠真正地聚在一起(get together),不只是在一起寂寞(getlonely together)。

作者介紹|劉軒

作家、企業講師、主持人、DJ。有濃厚文人家庭背景的劉軒從大學時期開始寫作,至今出版多本著作,從《屬於那個叛逆的年代》、《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等敘事性散文集,到《Get Lucky! 助你好運 1+2》、《心理學如何幫助了我》等論述性心理學力作。畢業於哈佛大學和哈佛教育學院研究所,在成長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相關領域受過深度學術訓練,近年來成立「軒言文創」,致力於將心理學行動化,並將積極心理學的實用觀念普及於社會。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三采《天上總會有雲,但你才是天空》(原標題:真正地聚在一起)

責任編輯/連珮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