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Kobo是全球第2大電子書及閱讀器業者,僅次於亞馬遜的Kindle,它擁有龐大的資金與外文書籍資源頗具競爭力,且網站上經常有價格折扣,讀者黏著度高。有別於其他兩家業者的主力消費群是女性,Kobo的主力消費群是男性。
若單看藏書量,本土品牌讀墨居冠。讀墨專注在經營繁體中文讀者社群,最早推出直排閱讀;去年又仿效亞馬遜策略,提供家庭帳號方案,讓家庭成員間可共同閱讀同一本書,使會員數大增。3家平台目前各有優勢,尚難推論誰是贏家。
4.作者受益大,分潤多一倍
這新市場崛起,誰受益?作家朱宥勳去年底曾指出,以現有的電子書規模來看,最大贏家是出版社和作家。
他以一本定價400元的實體書籍分析,出版社須負擔成本包括運輸、倉儲、印刷等大約占售價的30%,一般大型書店通路抽成約30%到40%,最後作家跟出版社大約只能拿到10%到20%的利潤。但電子書省去運輸、倉儲和印刷,僅要負擔一次性的製作費用,出版社和作家的利潤,分別可提高到50%和20%。
以更長遠來看,最大贏家會是電子書平台。通路不僅有賣書、賣閱讀器的收入,消費者資料也會留在平台中,未來可應用在其他IP、周邊的銷售數據,發展成數位生態圈。
5.寫真、漫畫,私密議題更賣
以3家平台的2020年電子書銷售排行榜來看,讀者最愛商業理財、心理勵志、文學小說,與紙本書排行榜沒有太大差距。
但仔細觀察,輕小說、羅曼史、寫真類和漫畫類卻有超過紙本銷量的潛力。博客來行銷團隊指出,「在私密性議題上,讀者對電子書選擇更強烈,也同樣反映在寫真集與情慾漫畫的暢銷。」
文策院發布的《2020年台灣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計畫》也指出,「漫畫線上閱讀比率已超越5成。」日本漫畫早在2017年就反映此現象。日本出版協會統計,日本紙本漫畫和電子漫畫在2017年時總銷售規模約為3300億日圓,其中電子漫畫高於紙本,約1.03倍。去年變化更劇烈,日本電子漫畫銷售額已是紙本的1.26倍。
6.出版的未來,可能紙電同步
在電子書逆勢發展的同時,仍有出版社或作者不願出版電子書,一方面是主流市場仍是在紙本,電子書市占率不到1成,另方面是翻譯書籍的電子版權簽署不易,出版社最擔憂的是電子書的盜版風險,但這個智財權的觀念似乎只能靠政府和時間解決,就像過去的串流平台走過的路一樣。
此外,也有一些作者堅持著紙本書的「紙感」。好比暢銷作家蔡康永受訪就曾說:「我需要紙本,因為我需要翻,」紙本書才能有「跳著看」的體驗。不過他的經紀人也向商周表示,「目前還是沒有要出電子書的意思,但未來的事很難說,」還是留有一點轉圜空間。
讀墨行銷總監何宛芳認為,電子書與紙本書不必然是競爭關係,「電子書現在像是平裝書的概念,紙本書則是精裝書,」她曾聽聞讀者購買整套的漫畫電子書,也收藏一套紙本,顯見紙書和電子書的並存關係,她也鼓勵出版社能以「紙電同步」模式出版新書。
市場調查研究機構評估報告(Valuates Reports)指出,因疫情刺激了遠距教學的發展,也將使得電子教科書市場快速增長。這會改變人們閱讀習慣,連同改變借閱、購書行為,估計2026年,電子書全球市場規模可達新台幣1兆零800萬元,是現在的2.4倍,顯然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文/楊絲貽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