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同學表示,辦理保險的過程非常複雜,報銷週期又長,陸生自己需要墊付一筆錢再送到保險公司給付。而且一天上限1000元,小感冒還可以,但遇到大病時根本難以肩負。他的朋友做系上作品時手韌帶割傷要進行手術,要價約一萬元,保險卻無法報銷,當時只能自己負擔。
李同學與蔣同學則較為幸運,來台七年沒有生過大病,因此沒有醫療方面的困擾,李同學說自己大多是小感冒,生病看診大概花台幣200~250塊錢。
至於陸生無法打工,需要金錢與生活費時如何解決?何同學說受到中國一胎化影響,來台陸生家裡多只有一個孩子,且多為中產階級,經濟負擔無困難,就算不工作也可以有支持,而且這個年紀都是一胎化,家裡可以支援你經濟很長時間。蔣同學說家裡每學期會固定給她6~7萬的在台生活費。
李同學則說各校都會設立「陸生獎學金」,可以透過獎學金來彌補無法工作的遺憾。此外,何同學還補充,2014年起台灣教育部放寬政策,開放陸生擔任教學助理,只是需與課程或論文相關,但猜測私立學校可能有特殊規定,才會有一些陸生無法擔任教學助理的現象。
兩岸大學教育有哪些不一樣?
談及台灣以及中國大學教育的差異,李同學語氣飛揚的表示自己國小到高中都在深圳讀,當時上國文課時,老師都會給他們放很多台灣學者的影片,像是台大中文系歐麗娟老師談《紅樓夢》,還有蔣勳、馬家輝.....等名人,都讓他們對於台灣的教育感到非常有興趣。
蔣同學表示,學習制度是很像的,但「注意的方向」不一樣。台灣在報告、引導思考、自我整理的比重比較高;而中國的報告比重不大,通常是期末期中固定一次報告;反而筆試機率比較多。
在台就讀北部私立大學,但回北京擔任交換生的何同學則表示,中國的課程比較多。必修等硬性課也很多,選修比較少。而台灣必修沒那麼多,選修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做選擇;還有台灣社團上的豐富程度也比中國好一點。他覺得在學習上,中國的本科生比較認真,因為當時去北京某國立大學交換時,不論何時何地圖書館都坐滿人,想找位置都找不到;但台灣圖書館大概只有期中期末時人會多一點。
除了制度差異,三位陸生都一致表示台灣老師比較容易跟學生打成一片,但中國老師普遍來說權威感和距離感都比較高,除了課堂上,私下很少有親近的機會。
李同學進一步表示:「我聽過很多朋友抱怨,大學下課後老師就找不到人,想溝通都沒有辦法,除非事先預約,不然不會有什麼親近的機會。因為中國大學的人數非常多,老師較少能一個一個關心的機會。」
她也認為,台灣教授較常關心同學的心理健康、生活狀況,她曾遇過一位老師,不僅會特別關心來台陸生的身心,也會常常詢問有無經濟問題需要幫助,讓她十分感動。她認為中國的教授較常把眼光放在學生的升學和就業問題上,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就不是很注意,台灣教授就像學生們的朋友一般,平易近人許多,讓人較願意親近。
而在學生日常事務上,中國大學設有「輔導員」職位,專門負責學生在校期間所有問題,包括心靈輔導等層面,與台灣班導師負責全體學生不同。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願意再次來台當陸生嗎?
訪談的最後,讀到碩三的三位陸生也即將畢業返鄉,談及若再選擇一次,還願意來台灣讀書嗎?蔣同學誠懇表示:還是會來!經歷溝通渠道的不同,也增廣了見聞,而且回去後學歷非常被認可。一直很喜歡台灣的李同學也肯定回答:當然會,因為台灣的學校在國際還是很有影響力的!
何同學則表示,來台接觸不同的價值觀讓他能更獨立看待自己,也更會獨立思考,但不是被洗腦,而是讓他更能判斷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