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遇過一名所謂的「有錢人」,他從頭到腳無論是眼鏡、衣服、項鍊、手錶、褲子、鞋子等等,樣樣都離不開名牌(沛納海、愛馬仕、LV、萬寶龍、賓士),而且每天出入任何場所都有一群朋友相伴,一起吃頂級美食,還會續攤喝到爛醉,休閒時光也會帶著4~5隻大狗逛街,非常引人注目。
他旗下公司共有數十名員工,員工們對這名老闆總是怨聲載道,因為他說起話來不是尖酸刻薄就是盛氣凌人。我曾親眼目睹他對一名員工的另一半說:「你怎麼會看上他?大便跟味噌是分不清楚嗎?」
花錢如流水的他,後來因為投資股票失利,不到10年就賠掉了上億元,公司也收了,朋友們各個都避之唯恐不及,之前他到處借人家錢,事後也都討不回,最終抑鬱生病。
後來才知道,原來他當初得到了一筆上億元的意外之財,並非白手起家,也由於財富不是靠自己努力掙來的,導致人格扭曲成了暴發戶,由於他不懂守財,自尊心又太強,才會不斷砸錢在表象上。
關鍵不在名牌
最近我某件褲子壞掉了,所以想去買件新褲子,當我走進NET門市時,發現也有賣皮夾,頓時想起我皮夾的卡夾只能放3張卡片,而NET有賣能放8張卡片的皮夾,所以想順便買一個。
這時,省錢源上演了一段自我對話的內心戲⋯⋯
心裡有個小小的聲音說:「可以改去Boss或Armani專櫃買,穿起來更有質感!你要成為別人心目中『那個穿Boss的人』而不是『那個穿NET的人』。」
但,我是這樣想的:「先敬羅衣後敬人,褲子壞掉了當然要換,畢竟讓客戶覺得穿著看起來『舒服』是很重要的!但不需要看起來『名貴』,褲子不是奢侈品而是民生必需品,穿著打扮不需多有質感,只要合身整潔就好。」
說真的,我這輩子還真沒買過高檔牌子的商品。以前負債時,我對名牌總是「不敢興趣」,如今有了房仍堅持「不感興趣」,就連走進專櫃看看的好奇心都沒有。
只買預計「需要」的
我後來克制住消費慾望沒買的理由是:我的皮夾根本就沒壞啊!
捫心自問,有多少人會在意他人用的是什麼牌子的皮夾?還有,皮夾內的卡夾越少,潛意識就會告訴自己不需要那麼多卡;相反的,卡夾越多,大腦就會想把剩餘空的卡夾給填滿,便會忍不住一直辦卡。但現在許多卡片都結合手機載具了,實體卡片逐年遞減中,說不定買了之後還嫌多餘。就這樣冷靜的想了一回後,也就沒買了。
我去NET的目的就是要買褲子,所以其他商品本來就不在我的購物清單內,而本來沒有要買的東西怎麼會是「需要」的呢?除非經我再三確認是「需要」而不是「想要」,否則我是絕對不會順便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