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過第一週,褚士瑩發現比起歐洲或中東學生,自己更害怕問問題,出自什麼原因呢?這也成了他在哲學課中的一個功課,最後他也推導出一個值得深思的答案,他認為我們不敢發問,是因為「語言」。
你口中的問題,是Question?還是Problem?
褚士瑩發現,外國人口中的「問題」分為兩種,一種是Question,一種是Problem。
Question很單純的是一種「想得到答案時所說的話。」就像是為什麼?哪裡?怎樣?沒有明顯的好壞,就是好奇心使然的疑惑。Problem則屬於難處理的事或意外狀狀況,甚至可以引申指引起麻煩的人,屬於負面的詞彙。
但中文所謂的「問題」並無此區別,當我們說一個學生是「問題學生」時,我們不會覺得他是一位富有好奇心,想了解世間萬物的學生,會認為他是不乖的學生,可能書讀不好或性格惡劣。
久而久之,我們把問問題當成是壞事,因為問問題就像在製造問題,問題很多的人會被當成白目,沒有問題才是一種美德。
「這是母語為中文的人,沒有意識到的思考致命傷之一。」 – 褚士瑩
我們搞不太清楚,問題是Problem還是Question,無法分辨發問是單純的疑問,還是純心找碴,因此我們越來越害怕發問,甚至害怕被問問題。
這讓我想到「沈默是金」,「惜字如金」,中華文化視溫良恭儉讓為美德,比起大發議論,默默地做事才是王道,讓我們害怕在公共場合表達我們的意見,更可怕的是讓我們不習慣有自己的意見。
想想,小時候在課堂上,有同學舉手說:「老師我有問題!」,你是怎麼看那位同學的,老師跟其他同學又是怎麼看他的?想想,當公司招開員工大會的時候,有同事舉手說:「老闆我有問題!」,你是怎麼看那位同事的,老闆、主管跟其他同事又是怎麼看他的?
當大家都覺得「不想製造問題,沒事就不要問問題」,那在面對權威時,人們更不敢挺身發言,所以別把勞資協調的彈性丟給勞工跟資方了,因為協調不可能發生,只能增加對立而已……
語言真的會影響思考嗎?讓我們來看另一個例子。
語言也會影響存款多寡?
閱讀過程中,我想起電影《異星入侵》裡面提到的一個假說:「沙皮爾-沃爾夫假說」:人類的思考模式會受語言的影響,褚士瑩的推論正是其中一個例子。
TED上也有相關影片談論這個話題,華裔經濟學家陳凱斯從經濟學的角度提出語言會影響思考,甚至會影響你存不存錢。
他在《你的語言會影響你的儲蓄能力嗎?》這則演講中提到,比對了全球的儲蓄金額發現,語言中沒有未來式的民族,存款比有未來式的民族多。聽起來有點饒口,語言的未來式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