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對戰略物資的定義變了,以前是大米、戰車,以後就是半導體。以後要看這場賽局,不能只看美中,而是美中歐日都要一起看,他們的市場規模和科技實力,會影響半導體產業局勢。
對台灣來說,台灣半導體產業過去幾十年,是自由貿易的受益者,但這個環境會永遠不變嗎?全世界都在問,為什麼一定要在台灣做?晶片已經不是哪裡便宜就在哪裡生產的普通商品。
現在,是台積電跟台灣在戰略上重新定位自己的關鍵時刻,需重新去檢視這個局勢,不能只從目前的資產負債表去看這個事情。台積電過去是由台灣政府和荷蘭飛利浦出資成立的,現在台積電仍然可以用這個模式,跟德國政府合資,透過政府的補貼、出資,台積電的規模再放大5~10倍,這在資本市場上是完全可能的。(延伸閱讀:國巨法人董事領很大 重事酬金這樣分配合理嗎?)
《財訊》報導指出,未來可能會出現日積電、德積電、美積電,台積電的模式會在各國被複製,台灣也應該要重新定位自己的核心價值,不只是先進半導體的製造中心,台灣作為台積電發源地的地位仍然重要,重新定位自己是核心人才,技術的發源地或樞紐,用台灣的民主制度、生活形態結合原本的科技力,都可能形成台灣的新核心價值,藉由台積電的國際化擴大影響力。同樣的,台積電的老對手英特爾、三星,也不會死守在原有的地盤,一場大鬥爭要開始了。(延伸閱讀:冷鏈物流市場高投資高毛利 ,生鮮電商搶佔先機 低溫配送市場大爆發,誰是最後贏家?)
但台積電之外的公司,恐怕要認清必須選邊的事實,美中兩方的科技戰,也是國力之戰,雙方都要發展自己的技術、系統,哪怕它比較貴、比較慢,都不會改用對手的技術。過去台商在美中之間左右逢源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延伸閱讀:相關股票型基金規模 半年成長4成!參與ESG大浪潮 主題式商品穩穩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財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文/林宏達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