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動不動說要找「上一個媽媽」,難道真有前世記憶?一部國片,道出台灣心酸家庭日常

2018-03-16 17:05

? 人氣

《上岸的魚》說得其實更是關於這個城市、關於海、關於愛與包容、關於尋找幸福的家庭故事。(圖/地下電影提供)

《上岸的魚》說得其實更是關於這個城市、關於海、關於愛與包容、關於尋找幸福的家庭故事。(圖/地下電影提供)

回想起童年生活,最讓你懷念的是什麼?是與爸爸媽媽一起在公園裡放風箏?或是家裡電腦只有一台,只能坐在哥哥旁邊看他玩?還是與街坊鄰居、爺爺奶奶一起度過的快樂日常?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童年,而這段童年都將形構我們往後的人生,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而怡安的童年,他有幽默認真的爸爸(浩騰)、溫柔勤勞的房仲媽媽(雅紀),還有一個年事已高的爺爺,看似平凡的家庭,怡安卻仍不斷嚷嚷著「要去找上一個媽媽...」。《上岸的魚》一開頭就埋下這樣的伏筆,究竟怡安是真的有前世記憶,或者只是單純在找麻煩?

就在一次爺爺發生嚴重意外後,他的父母開始爭執不斷,鬧得最後決定要分居,由父親專心照顧爺爺,而母親則帶著怡安搬了出去。就在此時,怡安的行為開始變本加厲,在離開家的那天,他帶著面具躲在衣櫃,幼稚園中激動地撕毀自己畫的「家」,他開始在抗議自己在家庭中不受到關注,為什麼別人的童年都是那樣幸福?

「我不想看他那樣每天失望...」面對怡安的異常,浩騰與雅紀頭痛不已,浩騰想帶怡安就醫,而雅紀則是想尋求其他解法,他們想要扮演好爸爸媽媽、孝順的兒媳,卻分身乏術。與今年奧斯卡外語片入圍者俄國的《當愛不見了》的論述類似,《上岸的魚》中的這個家庭,也已經失去健全的功能,在愛與責任之間無法取得權衡,為了錢、為了老人家、為了孝道,那些無形的枷鎖成為生活禁錮,三代之間只能不停的掙扎。

《上岸的魚》將市井小民的故事搬上大螢幕,透過怡安的視角將大人們之間的衝突柔化,無論是爭吵、或者是父母親的努力辛苦,年幼怡安其實通通看在眼裡,他卻無法幫得上任何忙。縱使浩騰與雅紀的家庭故事,社會底層的生活優渥一點,卻也有白領家庭所須奮力一搏的必要,才不至於落入深淵,這正好道出每個個體在社會之中無論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都難以突破社會環境的無力感。

大多數的時間,怡安與雙親都板著一張臉,他們在各自的煩惱中糾結,為生命尋找出路。《上岸的魚》導演賴國安用獨特的鏡頭語言、溫柔的畫面貼近小家庭的日常,說著擁擠的城市中,我們現在正面臨高齡化的長照、雙薪家庭的小孩教養,這些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的社會困境。

儘管故事腳本安排力道較為不足,一些重複的台詞稍顯煩躁,但本片強大的畫面功力仍相當值得讚賞,將市場、擁擠的巷弄,寧靜的山、海都納入電影,忠實呈現在城鄉中呼吸、走動、為了生存、為了孩子、父母親而奔走的這個世代的我們,透過電影美學呈現這些熟悉不過的在地地景,令人感動。以奇幻包裝,平淡帶點憂鬱的故事走向,《上岸的魚》說得其實更是關於這個城市、關於海、關於愛與包容、關於尋找幸福的家庭故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地下電影(原標題:《上岸的魚》社會桎梏中,尋愛的家庭旅程)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