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 2013 年下半年,國際資金從債券大量流進股票市場,也使得歐美股市不斷創下歷史新高,便可以得到驗證。至於債券市場則十分慘澹,還寫下 14 年來的最大跌幅。當然,債券價格也曾在 2013 年中多次出現迅速彈升,但這反而誘使許多人誤判方向,結果大多是以慘賠收場。
在此次趨勢中,必然的方向是資金由債市流向股市,進入股市後,優先受惠的是已開發國家(如美國、日本、歐洲地區),接著流往新興市場中權值較重的區域(如印度、臺灣、南韓等),再轉往其他的新興市場國家。這股資金流動的邏輯很簡單,資金配置必然先增加大型「權值股」,其次是績優的中型「成長股」,最後才流進轉機股或是投資股,將此邏輯放大到全球區域的配置,便會得到上述的結果。
根據統計,2013 年外資買超最多及漲幅最大的區域,確實是日本(買超 1,499 億美元)、美國(買超1,227 億美元)、歐洲(買超 459 億美元)等,其次為印度(買超約 199 億美元)、臺灣(買超約 87 億美元)、南韓(買超約 47 億美元)。
站在潮流的浪頭上,一度成為股王另一個投資潮流應用,就是產業的選擇。比方說,從 1944年第一部電腦問世開始,人類進入電算機的時代,但是真正開啟全新商業模式、蔚為潮流,則是到 1977 年蘋果電腦推出的Apple II,這個趨勢潮流還延續至今。
臺灣的電子產業便是倚賴這股潮流,發展出現今的規模。早期的宏碁(2353),及至後來的華碩(2357)、鴻海(2317)等,都是受惠於個人電腦的興起。到了中期,個人電腦的另一波發展─筆記型電腦,則造就現今的仁寶(2324)、廣達(2382)等集團企業,這些都是產業趨勢下的贏家。
至於近十年來,發展最快的手持式裝置,從功能型手機開始,包括明碁電、大霸、華寶(8078)、華冠(8101)等,都曾有亮麗的表現。一直發展到智慧型手機後,當年宏達電(2498)領先市場、站在潮流的浪頭上,在蘋果推出 iPhone 之前,它還曾蟬聯多年智慧型手機的第一品牌,位居台股股王寶座多時,更曾在2011 年 4 月 29 日,創下 1,300 元的歷史天價,而這段期間,正是智慧型手機的高成長期。
關鍵:是否禁得起時間考驗?
是流行?還是潮流?一字之差,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這確實不容易分辨,不過,我曾聽長輩說過一句話:「傳統曾經現代過,但是現代未必能成為傳統。」借用這句話的精髓即是:「潮流常從流行開始,但是流行卻未必能成為潮流。」因此,流行與潮流的研判關鍵,即在於是否禁得起時間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