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是個三歲半的小男孩,和媽媽在公園玩。在你玩遊樂設施時,媽媽很開心地跟你一起玩,讓你感受到疼愛和珍惜。當你正要爬上溜滑梯時,媽媽告訴你該回家了。這時候,媽媽的朋友走過來和她說話,你又玩了好幾次溜滑梯,她們還在說話。於是,你走向攀爬架並且爬到頂端,自豪地向媽媽招手。她抬起頭看著你,然後看了看手錶,突然生氣起來,因為她要遲到了。媽媽大吼:「快下來。」還對你搖手指,表情非常生氣。
你覺得很奇怪,剛才和你玩得很開心的媽媽究竟怎麼了?你不想和「凶媽媽」在一起,於是滑下鐵桿、爬進小隧道裡躲起來。媽媽拽著你的手臂,把你拖出來,你的手好痛。媽媽的聲音和表情從生氣變成憤怒,不停地罵你,說你是個「壞孩子」,完全不聽你解釋。你開始哭,試圖推開媽媽。媽媽氣得對你大吼,責怪你不該動手。媽媽把你從隧道裡拖出來,無視你的眼淚,一邊罵你,一邊急急忙忙走向車子。
親子互動分析
這個母親的迅速反應並不是出於孩子的行為,而是她自己的問題。可能她發現無法準時赴約,進而連結到過去遺留下來的事件,讓她無法為自己設定界線。也許她母親在她小時候沒有能力滿足她的需求,她缺乏母親的關愛,反倒要照顧母親的情緒,放棄自己的需求。現在,孩子激怒了她,因為孩子沒有照顧到她準時赴約的需求。
當父母有未解決的問題時,他們會出現令孩子恐懼和困惑的舉動。比上述案例更極端的故事比比皆是,但即使父母突然做出憤怒的表情,也可能讓幼小的孩子手足無措。
父母一旦成為孩子警戒的來源,就意味著將孩子置於充滿衝突的經驗中,而孩子無法解釋父母的行為,於是陷入充滿壓力又不能解決的兩難狀況:父母本來是孩子尋求撫慰的對象,此刻卻變成恐懼的來源。至此,孩子在情感上感到困惑,行為也會變得更不如人意。
引起父母低層次路徑反應的環境條件,通常跟他們過去所經歷的人際問題或創傷經驗很類似。在日常生活中,當父母對孩子挑戰極限做出反應、處理孩子難過的情緒、商量上床時間或其他分離狀況時,很容易會被激怒而進入低層次路徑狀態。
大腦訊息處理形式
高層次路徑:一種牽涉到較高層次、理性、周全的思考過程的訊息處理形式。高層次路徑能使我們的反應更具正念和彈性,並產生一種整合的自我覺察感。高層次路徑的訊息處理與大腦前額葉皮質有關。
低層次路徑:低層次模式會使高層次模式關閉,導致情緒激烈、行為衝動、反應固著重複,並且缺乏自省能力和同理心的考量。當人處於低層次路徑時,前額葉皮質就不會參與訊息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