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林岳陞的蜂箱已經從最初的2箱成長至15箱,而後院的空間也無法擴大蜂群規模,因此他四處找尋可以放蜂箱的地方。蜜蜂對農藥非常敏感,蜂農需要根據不同作物噴灑農藥的時間遷徙,因此必須選擇農藥風險較小的環境,詢問農民是否願意讓他們放蜂箱。
「我覺得農民的個性很純樸,互動都是講情誼,他喜歡你就會讓你放,不會要你用利益交換。」林岳陞語帶感謝地說,他在台中市郊找到一片菜園,菜園主人聽完他們的要求,二話不說就出借田地,而且完全沒有提起租金或報酬的事。由於這片菜園不會噴藥,成為他固定的「放蜂基地」,他的蜂群也從15箱逐漸壯大到100箱的規模。
躲農藥、尋蜜源的四季遊牧生活
蜂農看似忙碌,卻又如蜜蜂般自由來去,這位年輕蜂農是如何度過一年四季的呢?
春季龍眼花與荔枝花盛開,蜂農農忙季也就到來,只要採蜜時節一到,林岳陞便會帶著蜂箱從放蜂基地,來到霧峰桐林的荔枝園、龍眼園採蜜。採蜜期一過,便會儘速離開果園,避免蜂群受到花季後期噴藥工作的影響。
夏天近了,也意味著蜂農「放暑假」的時刻到了。林岳陞指出,蜂農在夏天的工作,主要是替蜂群找個能減少日曬雨淋的地方避暑,並定期用草酸為蜂群除蜂蟹蟎,此外只需3-4天巡一次蜂場,靜待秋天採蜜期的到來。
夏末秋初百花開,秋天是蜂農採百花蜜的季節。不過秋天的採蜜量比春天少,因此秋季不如春季繁忙,有些蜂農甚至選擇秋天不採蜜,只維持除蜂蟹蟎的日常工作並等待過冬。而他在秋天時,會將蜂箱從菜園移到竹山,讓蜂群在此過冬,並以周圍的櫻花、梅花和咸豐草為蜜源。
林岳陞表示,每年要遷徙到何方採蜜,蜂農必須自己打聽,他會騎著機車四處觀察,若有發現適合的果園環境,便會上前與農友攀談聊天,詢問可否讓他放蜂採蜜。以他的經驗,農友們一般不會拒絕,也都很願意幫忙,在他養蜂的八年間,幾乎不曾找不到地方放蜂採蜜。
自產自銷,不靠盤商,雖辛苦卻自由
蜂蜜屬於高單價的農產品,通路是決定蜂農能否撐下去的關鍵。林岳陞指出,「台灣有非常多養蜂產銷班,但彼此之間鮮少有實際的技術交流,在行銷策略上也很匱乏。」他進一步解釋,傳統蜂農多仰賴盤商收購,不僅通路為盤商控制,蜂蜜的收購價格又長期過低。一個鐵桶的蜂蜜,他自己賣可以賣24萬,盤商收購卻只有6-7萬,落差高達四、五倍以上。
自認在行銷與通路上都比傳統蜂農更有競爭力的他,選擇包辦從生產到行銷的所有工作,並且找到一群願意支持他的客戶。林岳陞分析,自產自銷的蜂農,一般只要確定銷路並鞏固既有客戶,就算只養20箱也都能賺錢。他強調,唯有自己掌握通路與客群,才能跳脫蜂農收益長期為盤商所控制的局勢。
「如果有人問我好不好做,我會跟他說不好做」,林岳陞表示,雖然他賣蜂蜜收入不錯,但是產銷全靠自己不僅辛苦,也經常感到挫折。擺市集與社群平台是他重要的銷售管道,但有時候出攤了不一定有生意,且近兩年受疫情干擾,若市集取消,對收入的影響更是明顯。此外,他也坦言,自己平時已花費大量時間在照顧蜂群,未來要如何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於社群平台上經營品牌,仍是深具難度的挑戰。
從賺零用錢到全職投入,從來沒虧過
「雖然養蜂最初只是為了賺零用錢,但我當時就已經把養蜂當成經營一間公司,收支有專屬帳本,從大學時期也就已經開始有賺錢,從來沒有虧過。」大男孩林岳陞開心笑談營收。
林岳陞說,養蜂不只有趣又能賺錢,而且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不用受辦公室拘束,雖然收入不平均地分散在各月,但有明確的寒暑假,讓他認定這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回顧八年的養蜂過程,林岳陞表示,一個人做久了還是會孤單,但是看到自己與蜂群的成長與壯大,或是產品得到認同,衡量優劣之後,他還是想要繼續走下去,「我喜歡這八年的人生」。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上下游新聞市集,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撰文/
責任編輯/周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