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所謂保險覆蓋率80%的目標,是指藥華藥鎖定的保險公司,而非所有保險公司,這點讓質疑者憂心陷入「話術」的迷惑,因為公司並未公布保險覆蓋率80%的細節,究竟涵蓋多少目標病患?
某長期股東提出反駁,「罕見疾病相當仰賴保險給付,至少公司上半年在美國專注於保險覆蓋率這件事,是正確的策略。」這位股東也很平衡地說,如果保險覆蓋率進展如願,理論上下半年美國業績會加速成長,可以作為觀察點。
Q2:台灣小公司自己到美國賣藥,是自不量力?
這是質疑者的疑問。不過,鐵粉認為,罕見疾病行銷模式相對單純,「目前這個藥攻的是真性紅血球增多症,從全球眼光來看,是利基藥物、並非大藥,適合台灣發展。」
「其實從投資務實面來說,合一雖然有巨額授權,但授權後投資人難以掌握進度;藥華藥至少美國自己銷售,可以從每月營收追蹤。」他建議,若看不懂科學報告,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盯緊營收,如果持續3個月業績停頓,才要提高警覺。但由於歐洲是採授權銷售,認列數字可能會有波動,因此必須排除這些因素,才會真正顯示最關鍵的美國市場動態。
Q3:這一款新藥真的有競爭力嗎?
老實說,這個問題牽涉到科學,還有病患實際使用的成效,有待更多數據來增強說服力。不過,過去真性紅血球增多症雖然有放血、傳統干擾素、傳統口服化療藥物等治療方式,中重症者則有二線用藥Jakafi可用,但以美國FDA而言,藥華藥的BESREMi是第一且唯一核准的一線用藥,適合所有成人患者。
一個全線新藥的出現,定然會吸引醫界或科學界的注意,今年國外討論此藥的聲量愈來愈高。當然,質疑者認為,相對於其他療法,5百萬元藥價太貴了,願意接受的患者恐怕不如預期;但如同藥華藥美國子公司總經理曾在受訪時說過,就慢性病而言,成本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是保險公司更看重是否長期有效。目前國際間陸續發表正面的科學數據,投資人可以持續追蹤,或者到病患社群觀察實際使用的反應。
Q4:投信為什麼這時候買?
據市場消息,最近買超的投信以歐系外資投信為主,市場猜測,投信是看到藥華藥四、五月的營收高角度上揚,驚覺有戲;另一方面,無關通膨的生技股是近期資金避風港。也有人認為,藥華藥躍上市值第一,法人回補是遲早的事,尤其在打入全額交割股期間,外資賣超2.2萬張,是否回補也是日後焦點。
Q5:5百元股價算不算貴?
如果潛力能一步步實踐,股價與市值都不需要被框住。現在藥華藥市值1千3百億元,排行台股66名,就算有一天市值變成2千億元,台股容不下嗎?並不會。因此,重點還是回到藥賣得好不好。
目前投顧出的藥華藥報告,以未來銷售的淨現值模型推估,比較高的目標價大概是550元。也有長期投資者簡單估算,以毛利率七成、每年營業費用35億元估算,只要美國市場一年有1千位病患使用,就有望達到損益平衡,而每增加千人,等同以超過十元的EPS跳動。現在美國潛在使用患者大於十萬人,華爾街也有投資公司估計銷售高峰落在2026年,可超過十億美元的暢銷藥門檻,未來幾年理論上獲利會節節跳高。
雖說質疑此藥前景的人還是不少,全球新藥上市後出狀況的案例也不是沒有,也不保證AOP官司不會有回馬槍。但至少4、5月美國營收才剛起飛;而歐洲市場雖然因為與AOP的關係尷尬,銷售分潤一直沒有如願入帳,但起碼雙方仲裁官司告一段落,理論上會往好的方向走。再加上投信助力,公司也打算私募,對長期股東而言,目前大環境偏向多方。
至於只打算做波段的投資人,爆量長黑,或是跌破投信買進價格4百元,就要斟酌。
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62期,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文/劉軒彤
責任編輯/林彥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