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在玩啥花招?以後消費可用「芋頭幣」、「達悟幣」?乍聽無厘頭,背後故事其實很動人

2018-07-20 10:52

? 人氣

李亞鑫強調,這整套文化挖礦、芋頭幣的構想,在實際執行上還是必須尊重部落自主性,「規則給他們訂,這是社區跟部落的自主。」而DTCO會將這些條件、遊戲規則寫進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來執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芋頭幣本質上是一個社區貨幣概念,整套貨幣發行的基礎,是建立在於公有鏈上發行的「金瓦幣(KINWA)」,而金瓦幣可以連接到建立在許可制私有鏈的側鏈(sidechain),像芋頭幣這類的社區貨幣,就是建立在側鏈上,「每個部落擅長的東西不同,像噶瑪蘭擅長編織、蘭嶼擅長文化觀光。」李亞鑫的構想是透過側鏈上不同功能的社區貨幣,來打造一個文化採礦平台。

(圖/取自,數位時代提供)
DTCO 團隊目前共有12人,擁有來自印度、加拿大籍的工程師。(圖/蔡仁譯攝影,數位時代提供)

社區貨幣的概念顧名思義就是只能在社區內流通,對觀光來說,這比較屬地主義,建立在私有鏈上的目的,就是要做到在交易時不用手續費,除了在社區內的一般消費,芋頭幣可以先換成在公有鏈上的金瓦幣,再將金瓦幣於交易所換成其他的幣別。而外部如果有心想參與的人也可以加入,「就算是投機,覺得芋頭幣會漲價那也很好,因為這就是資本市場的力量。」因為社區貨幣是建立在私有鏈上,對投資者來說其實拿了意義也不大,但如果能夠驅動更多人參與,就能讓文化永續從慈善,變成一種可行的商業模式,「文化能夠建立起來,但你不要插手,讓社區來做,他就會變得很有趣。」

明年初還想做「島民空降」

這並非DTCO跟蘭嶼第一次的接觸,今年四月時就曾在島咖希部灣發表「自主數位身分計畫」,用區塊鏈建立族人數位身分,並同時發行蘭嶼島民卡、蘭嶼觀光護照,將蘭嶼打造成全台第一個使用區塊鏈技術發行數位身分的示範場域。

透過區塊鏈技術,數位身分不僅無法被竄改,還能自己控制個資的使用,雖然這看之下覺得數位身分跟政府核發的身分證沒有太多不同,但獨特的用意在於紀錄一般身分證上沒有紀錄,但卻同樣重要的資訊,像是族譜、頭銜、母語證明,對於保存文化,甚至是身分認同都能有不同的作用。

(圖/取自,數位時代提供)
2018年4月,DTCO 曾在島咖希部灣發表「自主數位身分計畫」、推行達悟幣。(圖/取自DTCO,數位時代提供)

此外,這套數位身分計畫還發行了另一個社區貨幣「TAO Coins(達悟幣)」,這是一款基於以太幣發行的密碼貨幣,目的是在蘭嶼觀光爆量的情況下,帶來大量影響當地環境的垃圾,而透過結合深度觀光,觀光客若在蘭嶼島上協助資源回收,也可獲得達悟幣作為獎勵,可以在島上配合的商家使用。

理想雖好,但站在觀光客的角度,如果好不容易有假期去蘭嶼旅遊,真的會為了想賺一些達悟幣,而在行程中特意去做資源回收嗎?因此跟芋頭幣相比,達悟幣的可行性還有待時間的驗證。為了讓達悟幣、芋頭幣可以推行的更順利,李亞鑫透露今年下半年,會在蘭嶼東邊、西邊各籌畫一個Cafe,作為部落認證的單位,「我甚至還想弄一個Open Space辦一些講座。」他還提到:「觀光客現在去民宿會獲得餐券,可以去指定早餐店換早餐,我們就把這個用達悟幣做第一部分的取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