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Netflix《模仿犯》已知結局的改編之作,為何廣受好評?她揭爆紅3大關鍵,反映台灣真實現況

2023-04-13 16:39

? 人氣

同時在劇中的受害者都是以女性為主,世人們認為他們因為進出夜店而讓自己身陷危險之中,死掉之後家人還需要被公審,會有這些犯罪是因為被害者自己的行為不檢點。反觀我們在看待事件的同時,所關注的是事情本身還是事情本身以外導致發生的原因?被害者與加害者之間的關聯性,從來都不是因果關係,就像女生被性侵,是因為他穿的比較少,所以讓自己深陷危機嗎?但我們卻常用這樣的角度去看待受害者所發生的事,這也是非常讓人值得深思的地方。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記憶點三:反思「媒體」這兩個字從過去到現在的意涵

以前的媒體泛指電視、電台等大眾傳媒,演變至今是自媒體的主場。當整個網路發達時,我們與陌生人就只有鍵盤上幾個字的距離,同時我們每一個人也就是媒體的鏡頭,真的在意這些每天上演在周遭的事,還是把它當成一個show來看待?如同劇中所說「新聞曾代表真相,但其實只是一場場真人秀,每個舞台都是由觀眾的慾望創造出來的,有觀眾表演者才有存在價值。」當所有的事件都用一場真人秀來觀看時,真正需要被在意的點是秀夠不夠精彩絢麗,還是這件事情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一直到我們所生存的世代,這些不僅僅是媒體的責任,更多時候是一種我們對生活的反射。

而《模仿犯》這部劇我想還是有幾個讓我比較無法連貫的地方:

遺憾點一:縝密度稍嫌不足

知道幕後的大壞蛋之後,劇情有些地方太過牽強,縝密度被打壞。

整齣戲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殺人劊子手的背後動機,第二階段則是解釋了幕後大魔王並且鋪陳這些連續殺人案的真正原因。

前半段的鋪陳讓我在前五集真的是胃揪著看完的,一方面不知道下一個被害者將被以哪個方式被殺害,另一方面兇手的手法非常兇殘,凌虐的性犯罪、殘忍的斷掌、連死都要掛在十字架上的儀式感,讓我有好幾幕是透過手指間的縫隙繼續觀看,有那種既想知道為什麼兇手要如此兇殘的行凶,心裡害怕卻又想知道行兇的手法會殘忍到什麼程度。然而在後半段知道幕後黑手後,這份好奇感反而不如前半段讓人想一探究竟,解釋大魔王的變態心理也沒有足夠強烈的證據,甚至從發現到證實可能是背後主使者後這條劇情線反而像是為了解釋而且解釋,不得不說後半段我以快轉1.5倍的速度看完全集,最後一集的真相大白雖然將真正的兇手繩之以法,但力道略顯不足,少了惡有惡報的暢快感。

遺憾點二:緝兇過程的不合理

前面的犯罪雖然鋪陳許多線索,但後面卻忽略很多過程,當劇情有進展時,正義的一方總能意外「瞬間」找出關鍵,但卻沒有脈絡的解釋為什麼這個點有問題,這個部分很容易在觀看時出現腦袋打架的反應,特別在第二階段這樣的場景反覆出現,為了解釋兇手的動機而解釋劇情,這個部分我覺得是懸疑驚悚裡比較可惜的地方。

對於人性我們可以有所選擇

整齣戲的結局以光明面的提醒居多,例如劇中胡允慧所說:「人有選擇高尚的能力,我們不必像野獸一樣屈服於本能,被恐懼和憤怒左右」。如果我們都被內容的製造者驅動惡的本能而降伏,那就是賦予惡人做壞事的合理性。面對考驗,我們可以選擇高尚的方式,提醒自己保持善良,這是人類為何能成為萬物之靈的本質。

《模仿犯》預告片

作者介紹|Emily Wu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格子 Vocus(原標題:Netflix 模仿犯觀後感(微雷))

責任編輯/林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