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髖關節手術經常有三百、四百毫升的出血量,但中榮團隊靠著先進設備、熟練技術和默契合作,有效地控制住劉張阿嬤手術的流血量,整場手術下來出血量不到五十毫升,幾乎等於沒有流血。
全方位的術後整合治療
然而,手術成功只是過了第一關,術後恢復又是項挑戰。
研究指出,髖關節病人在手術後,一年內死亡率仍高達一八%至三九%,
一個月內再住院率達一四.五%、一年內再住院率達六四.五%,術後照護是嚴峻的關卡。
「我們對於石醫師執行手術很有信心,」劉又瑋說,「但術後照顧,我們卻沒什麼把握。」在網路上搜尋資料後,劉又瑋更加擔憂,許多病人死亡原因都是術後照顧不佳引發感染,「我懷疑自己有沒有足夠的能力照顧好阿嬤?壓力實在很大。」
老人家抵抗力如果比較不佳,手術傷口發炎,甚至會併發肺炎、敗血症等,高齡者的術後照護,對於許多家屬而言是個難題。
希望阿嬤開刀的例子,
可以給很多高齡者在考慮要不要接受手術時,
多一點信心。
——病人家屬 劉又瑋
「許多重要研究都指出,年齡並非能否手術的重要考量條件,只要手術技術良好,高齡者在術後的照護才是重要關鍵,」臺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表示。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中榮結合高齡醫學科、骨科、麻醉科、復健科及疼痛科等團隊,組成高齡髖關節骨折整合治療模式,協助六十歲以上的髖關節骨折病人全方位介入照護服務。
不同於孫子的擔憂,有醫療團隊的協助,媳婦對劉張阿嬤的復健充滿信心,「阿嬤摔倒前身體一向很好,醫師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我認為要恢復原來狀態是沒問題的。」
一般髖關節手術後隔天,病人就可以下床,但由於劉張阿嬤年紀較大,多休息一、兩天恢復體力精神後,就按照護理人員的指導,依循一般復健過程,媳婦先從每小時幫阿嬤拉筋伸展開始,待醫師評估過後,就試著起身走動。
病人和家屬的積極復健
一個多星期後出院回到家,媳婦依舊積極鼓勵劉張阿嬤復健,每天早上一回、下午一回幫她起身下床走動,保持肌力,目標是盡可能讓劉張阿嬤回復行動力,「阿嬤是很活潑的人,要她以後躺在床上過日子,那不行啊!」
兩個星期後回診時,劉張阿嬤已經可以從輪椅上站起來走幾步,這讓石承民感到有點意外,「如果是九十歲、八十歲病人,我會堅持要復健回到術前狀況,但考量阿嬤的年紀和體力,她能恢復得這樣已是相當驚人。」
「阿嬤實在很不科學,」劉又瑋笑著說,「但我想是因為阿嬤酷愛自由,這個動力讓她努力復健,想要趕快自己行走。」
劉張阿嬤的手術結束後,石承民想知道世界上有沒有同樣的年長者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沒想到這麼一查,阿嬤竟然比全球紀錄中最高齡接受人工關節手術的英國籍病人,還要年長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