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富元專欄】為何人人幾乎都愛泰勒絲?3個天后的帶來的影響力,難怪男女老少都為之瘋狂

2024-03-14 17:12

? 人氣

你上一次如此瘋狂的表達情緒,是什麼時候?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是否第一次參加舞會,第一次樓抱住心儀對象翩翩起舞的那一刻?

是否第一次與心儀對象約會,雙手互握感到觸電溫暖的那一刻?

是否上次跟同儕好友一起吃火鍋,不管有沒有喝酒,都能奔放痛快的聊天甚或叫囂?

還是求婚或結婚時,天掉下來都不怕的那種壯大勇敢自然流露的真心真情?

如果你能夠有機會經常再那樣天真無邪地暢快表達自己,你是不是會因此而比較健康快樂?

當然此處說的不是要你去做過度放縱的事,更不建議你因為放縱而干擾別人,也不希望你的吼叫打擾周遭。而是問你,你有多久未曾經由內心自然流露真情,再透過肢體與行動毫不保留的發揮表達?

能夠有機會經常如此情緒奔放,真的很好,很珍貴!或許這就是音樂能讓你笑能讓你哭的魔力吧!但如此奔放的觸發原點,卻不只是音樂,而是每個人原本就有只是被隱藏深埋的激情,一直在等待機會宣泄爆發而已。

英文裏有個詞「Let Yourself Go 放開自己」是挺好的描述如何我們也能像泰勒絲的粉絲那樣,再度徹底地放開自己,  再度或甚至永遠的年輕?

其實也不難。

泰勒絲(圖/翻攝自taylorswift@instagram)
泰勒絲(圖/翻攝自taylorswift@instagram)

第一,先不要太在乎旁人的眼光或世俗的評價。

成熟的人會矜持地覺得,買不到票已經很窩囊很沒面子,更覺得對不起家裡殷殷期盼的孩子們。若要他們在這種情況還去圍在場外與其他不幸的人一起過乾癮,大部分人會覺得太丟臉,打死都不幹。但如果放開自己,自然地做自己想做的事,那麼別人的眼光或世俗的批評又算什麼?

第二,知道生命祇有一次,我只有一個自己

千萬不要詮釋這個標題為獨善其身或自私自利。我自己的兩個兒子也都經歷過青春期,我十分清楚他們在蛻變階段時的心態與渴望,以及他們在尋找自己與做自己之間的尷尬。他們會告訴你,我參加演唱會奔放狂歡,是我想要的,但其實他們並不一定清楚這是否真實他們要的。過了青春期的人,相反地自以為已經知道要什麼,反而陷入了忙忙碌碌汲汲營營,導致原生的激情被遮掩了。這中間可否有個平衡,珍惜自己生命就這麼一次,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偶爾舒放的忠於自己,好像也很合理?

第三,理解過度放縱固然不好,但過度的矜持與長期的Ging更不好

引用泰勒絲在紐約大學的演講金句之一“Never be ashamed of trying”, 永遠不要對自己的嘗試感到不好意思。這個道理我們都知道,但還是會因為各種矜持考量而膽怯不敢嘗試。

你一生中幾乎每天都有可以暢快表達自己的機會,但又有多少次你因為怕失敗怕被嘲笑怕破壞形象而裹足不前?所以人家發明了Ging這個形容詞(意指裝模作樣),太傳神了!

你要過Ging到老死的生活,還是要過偶爾可以熱情激情奔放的日子?

責任編輯/林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