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當年談到一半突退出!印度首揭「不加入原因」狠嗆中國:沒人願與不透明經濟體合作

2024-09-24 11:13

? 人氣

印度並未加入RCEP。(示意圖/Pixabay)

印度並未加入RCEP。(示意圖/Pixabay)

世界上最大自由貿易經濟體系「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旨在透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並在2022年正式生效。不料,當初「談判破裂」的印度,如今就揭露並未加入RCEP的原因,更狠嗆中國:「國內沒有人願意與不透明的經濟體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20年11月15日,東協與中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共15國透過視訊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圖為越南總理阮春福(AP)
2020年11月15日,東協與中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共15國透過視訊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圖為越南總理阮春福(AP)

印度和中國談崩了?親揭「不加入RCEP」緣由

事實上,RCEP從2013年商談之初,印度也在其中,但印度在2019年以「核心利益問題未解決」為由,選擇退出談判,當時也未多加闡述其中細項。不過,根據財經外媒《CNBC》報導,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戈亞爾(Piyush Goyal)受訪時揭露,印度不加入RCEP原因,是因RCEP既沒有體現東協成立時所依據的指導原則,也沒有與中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符合印度的利益。

戈亞爾指出,RCEP沒有滿足印度中小微產業相關部門的需求,也不符合印度農民的利益,「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只不過是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戈亞爾更直批中國經濟體的不透明,「當你從國外的角度來看時,你不會意識到與不透明的經濟體競爭有多麼困難,國內沒有人願意與不透明的經濟體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中國的)經濟實踐非常不透明,貿易體系、政治體系、管理方式都與外國完全不同。」

不僅如此,戈亞爾更指責中國利用世界貿易組織的政策為自己謀利,狠批中國最近的產能過剩,導致對國外市場的廉價出口激增,商品從太陽能板、汽車再到鋼鐵都有,然而這些商品往往不符合品質標準。

在印度宣布退出之後,RCEP剩下15個參與國:東協十國與中日韓紐澳。(Tiger7253@WIkipedia/CC BY-SA 4.0)
在印度宣布退出之後,RCEP剩下15個參與國:東協十國與中日韓紐澳。(Tiger7253@WIkipedia/CC BY-SA 4.0)

印度想成為半導體大國的野心

戈亞爾也在訪談中表態強烈支持印度成為台灣合作的半導體國家之一,「我們正在大力鼓勵半導體產業,也開始建立產業鏈系統,這是至關重要的,這樣我們才能看到越來越多的代工廠進入我國進行實際的晶片製造」。戈亞爾表示,預計到2030年,半導體產品的需求將達到約1000億美元,此後將呈指數級增長。

報導指出,印度的目標是將國家打造成類似美國、台灣和韓國的主要晶片中心,為此也在積極尋求外國公司在該國開展業務。印度今(2024)已有3半導體工廠開幕,其中1家還是印度最大集團「塔塔集團」(Tata Sons)旗下子公司「塔塔電子」(Tata Electronics)與台灣力積電合作打造的印度第1座12吋晶圓廠。

另外,戈亞爾也認為,印度的大片土地面積、民主和法治,意味著印度是一個「半導體安全港」,「印度成為一項新選擇,這裡永遠有年輕人口、巨大的需求,並且有法治作為支持,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

東協(ASEAN)力求通過RCEP(AP)
東協(ASEAN)國家成員當年力推RCEP。(AP)

RCEP是什麼?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是由東南亞國家協會十國發起,成員包括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以及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與東協有自由貿易協定的五方共同參加,共計15亞太國家所構成的高級自由貿易協定。

RCEP主要目標包括:

1. 關稅減讓:成員國承諾降低或取消關稅,促進貨物的自由流通。
2. 服務貿易自由化:逐步開放服務業,增加區域內的服務貿易機會。
3. 投資便利化:透過制定更有利的投資規則,鼓勵跨國投資。
4. 智慧財產權保護:加強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與合作。
5. 電子商務合作:促進電子商務發展,提升數位經濟的潛力。

經批准生效後,「各成員之間關稅減讓以立即降至零關稅、10年內降至零關稅的承諾為主」,該協議在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延伸閱讀:中產階級、知識分子都待不下去!中國人狂逃到「這國家」佔當地人口2% 卻幫了他們少子化的忙

喜歡這篇文章嗎?

古靜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