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莎咖啡位於南投埔里酒廠的門市近日因勸離在戶外進行罷免國民黨立委馬文君活動的民團,遭網友和民眾炎上,當時,該店撤除了戶外桌椅並在社群媒體上發表聲明,強調「謝絕所有黨派的政治活動」,這份公告瞬間引爆支持罷免行動的網友怒火,許多人對店家進行負面評價並發起抵制行動。
這場風波看似簡單的場地糾紛,實際上反映出台灣社會內部的嚴重分歧,而本土品牌路易莎作為商業中立角色,在面對政治議題時,究竟應該如何抉擇?這也讓人們重新審視路易莎咖啡在快速崛起背後的商業智慧。
這1人率先力挺路易莎!
國民黨立委吳宗憲在2月5日公開聲援路易莎,並大手筆訂購咖啡以示支持。他在社群平台上發文指出:「難道人民不想捲入政治惡鬥也是一種錯誤?」
他引用網上一段常見的名言:「如果尖銳的批評消失,溫和的批評將變得刺耳;如果連沉默都無法被接受,那麼唯一存在的聲音將是謊言。」
這段話不僅道出了他對當前輿論環境的不滿,也反映出台灣在高度政治化的氛圍下,商業品牌是否還能選擇中立立場的困境。
路易莎創辦人的起點:如何從五坪小店開始崛起?
黃銘賢,這位路易莎咖啡的創辦人,並非一開始就立志經營大型連鎖品牌,他的靈感來自大學時期的一次美國之旅,在西雅圖的咖啡店品嚐到一杯白巧克力摩卡,徹底顛覆了他對咖啡的印象。
回台後,他進入星巴克打工,從最基層的咖啡製作學起,逐漸深入咖啡豆的烘焙技術。
2006年,他向父親借款39萬新台幣,在台北民生東路開設了第一家僅五坪大的外帶店。最初,他的目標並不是要開連鎖店,而是為了讓自家烘焙的咖啡豆有穩定銷售渠道,然而,他很快發現當時台灣的精品咖啡價格過高,無法讓大眾普遍接受。於是,他確立了「平價精品咖啡」的核心理念,並將其作為品牌發展的根基。
路易莎為何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展店?
黃銘賢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源於他對市場的靈敏掌控與策略性展店模式:
階段一:小巷外帶店進軍大眾市場
創業初期,路易莎選擇在租金相對低廉的巷弄內開設小型外帶店,以較低的營運成本快速進入市場,建立品牌基礎。
階段二:進入商圈與辦公區,拓展消費場景
隨著品牌影響力擴大,黃銘賢迅速將店面擴展至商圈及辦公區域,並增加內用空間與輕食選項,讓咖啡時間從簡單的購買延伸到社交與休閒需求。
階段三:打造特色門市,強化品牌差異化
與蔦屋書店合作的閱讀咖啡門市、高雄的海景門市等特色店面,提供消費者不同於一般連鎖咖啡的體驗,這不僅增強品牌認同感,也創造了更高的客單價。路易莎拒政治活動…青鳥恐出威脅「已10萬人連署」:仔細想想客群消費選擇!更多文章
透過這三階段展店模式,路易莎在2019年超越星巴克,成為台灣門市數量最多的連鎖咖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