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法律白話文運動》發布了一項加味菸禁令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若按照衛福部預告之草案內容貿然禁止27種風味添加物,可能會導致黑市擴大及私菸橫行,而有兩成吸菸者表示可能轉而吸食電子煙等非法菸品,將造成更多的健康及社會問題。根據研究結論,採取漸進式禁止的手段,比如先禁止薄荷味的涼菸,並同步觀察市場變化、積極評估成效,才是較為合理的規範方式。
民眾轉移使用非法菸品無助降低吸菸率
2024年8月,衛福部預告「菸品禁止使用之添加物」第二次草案,列出27種禁止使用的風味添加物,包含薄荷、麥芽、香草等,而截至預告期滿為止,國健署表示已收到超過一萬則意見。據媒體報導,這個月初國健署舉行加味菸專家會議,專家意見分歧導致無法達成共識,可見其議題之複雜,執行困難度高。
根據《法白》的研究顯示,在禁止27種添加物的情境下,吸菸者無法直接辨識成分和風味的關聯,逾四成吸菸者表示,他們會考慮透過非法管道取得菸品,恐造成交易「黑市化」的風險,消費者可能會轉至非法境外管道購買,或改抽替代尼古丁非法產品,如含風味的新興菸品,政府將更難控管菸品市場。而非法的菸品,健康影響評估仍未完全確定,可能造成新的健康危害和社會成本,如近期造成數起死傷案例的電子煙毒「喪屍煙彈」,不僅戕害社會大眾安危,也蔓延至校園侵蝕青年健康。
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羅承宗曾提出,禁止這麼多種添加物,民眾買不到即會轉向地下市場,越是禁止黑市的流動會越大。羅承宗也強調,經營與管理需要符合科學及務實,從執法面來看,禁止後的監管會需要大量人力支持。別讓電子煙成為「口袋蜂炮」!爆炸傷亡事件頻傳 國健署提醒「三不政策」更多文章
另外,走私的加重也會減少稅收,造成國家財政損失。倘若吸菸者減少購買合法菸品,政府將面臨菸稅與菸捐的損失,但菸稅與菸捐是政府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用於支援國家重要社會福利政策的推動。對此,羅承宗也曾指出,加味菸禁令可能對國家財政產生重大衝突,他建議衛福部應找經濟部、財政部,跨部會研議討論,納入專家意見。

「原味菸品」也遭殃 台灣菸酒業績堪憂
根據《法白》的調查,從比例原則來看,禁止27種添加物的規範方式,可能會對民眾造成過度的限制,影響一般成年權利,在追求公共利益與限侵害人自由之間造成了失衡。即將被禁止的27種添加物,有一部分為原始菸葉本身含有的天然成份,非人工添加而成;研究則顯示,逾九成的一般香菸(原味菸草)使用者認為自己使用的菸品沒有任何風味。換言之,禁令一下,部分的一般香菸「原味菸品」也不能販售,其影響範圍將對消費者及產業造成不小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