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期間,大家或多或少都碰過這種狀況:你發現自己不好也不壞,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卻又擔心無法出眾而作罷。高中時擔心「是不是要考國立大學,未來就業才 有保障?」如願以償地進入了大學後,又怕「高等學歷被稀釋,似乎要讀研究所才會有競爭力。」過多的憂慮讓自己裹足不前,甚至懷疑自己、否定自己,迷惘著自 己的未來是否會因為學歷不足失去競爭力……
我和大多數學生一樣,求學時也對未來迷惘,不曉得究竟書要讀到什麼程度才夠?雖然知道人人有機會,但心裡卻是個個沒把握。每當想跳脫既有制度,做一些特立獨行的決定時,又擔心不確定因素太高,寧願選擇屈就於原有的社會規範,以求一份保險和心安。
社會以分數、名次掛帥,當你無法以成績取勝時,這個社會的價值判斷會殘酷的說明你和別人的差距,於是你變得更茫然,不明白求學的意義何在。雖然不服氣,但社會絕大多數人似乎就是這麼認為:人生似乎一定要好好讀書,通過考試求取高學歷,未來才有出息。
這樣的話語不斷在周遭出現,透過大眾媒體傳播到每個人的腦袋。可是聰明如你不禁反問:難道高學歷才有高成就?難道人生不能自己安排?
我在紐西蘭讀大學時也是那種不重課業的一份子。對課本心不在焉,卻在網路、社群、樂評中投注相當多的時間。外國學風開放,上課不用點名,功課不會有人逼你,只要繳足學費,要混還是苦讀都是自己的選擇,這也讓我有更多時間從事喜歡的娛樂。
當時有位很會讀書、又有人生目標的馬克斯學長,我們交情很好,但他看不慣我一天到晚守著筆電,時間不花在讀書,老在網路上爬文寫部落格。
為了讓我多讀點書,他常試圖在課後與我相約到大學二十四小時開放的電腦教室通宵念書。可惜不知長進的我,總是左耳進右耳出,自習時間絕大多數是馬克斯學長念書,而我則上網寫部落格,記錄生活瑣事。
每次只要寫部落格,學長就會苦口婆心地規勸:「你可以不要再浪費自己時間了嗎?我們是來這裡讀書的耶。」
我明白馬克斯學長的好心,可是每次聽到他的話,心裡多少還是有些怨懟,總覺得沒人瞭解心中所想。
一天課後,馬克斯學長又找我到電腦教室熬通宵。沒多久,我故態復萌的手癢上網寫文章。他無奈的念了幾句,讓我終於爆發了。
「學歷到底有多重要?為什麼想做的事情沒有一扇窗或者一條路讓我前進?為什麼學校教我們的事情總是有那麼多的教條式框框架架?難道我不能做我自己想做的事嗎?難道讀書就真的那麼重要嗎?」
我吼得憤慨莫名,完全聽不進去馬克斯學長的話。
這件事雖然沒有影響我們的友誼,但他再也不對我的舉動加以規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