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虱目魚行銷的窘況
台灣市場是一個淺盤且自由的經濟體,因為有限的消費人口,一旦過量生產,常容易造成滯銷情形,因而又易產生賤價傷農與價高民怨之窘況。所以,為了克服此一問題,大家共同為廣大的漁民朋友找出路,開拓行銷通路,更硬是把台灣味的虱目魚推銷到大陸市場。首先,若能有著新市場對產品的行銷,絕對是有著非常大的吸引力和誘因,但優先考量的是此一市場是否了解、認識和食用此樣產品,若在一個具有潛力的市場,要推動全新商品,也必需考量其文化和習性,否則因消費習慣的不同,便如同把臭豆腐推銷給歐美人士之困難。而充滿台灣味的虱目魚,在台灣民情風俗之中,是廣被接受的傳統家鄉味,但若要走出台灣市場就必需考量當地適應性、文化性和消費性。
近年來,履見媒體報導,指台灣虱目魚外銷大陸受阻,因各種原因而中斷,而導致市場過剩產生跌價現象。就個人角度來看這亦是必然的,因兩岸人民的口味不同,在人為的強行推銷下,反而造成反效果,市場接受度不高,賣貨者最後賣不出去,只能以配銷方式,或是被迫式的行銷與購買,非出自市場自由意願之下所為之的行銷模式,最終仍舊會遇到困難,而如何架構廣大消費者需求的購買模式,才是真正的行銷手法,這亦是目前台灣虱目魚的行銷窘況,更也是台灣商品的行銷盲點。
以台灣看世界,以台灣角度看大陸市場,若非真正以市場需求為依歸,最終人為力道若減弱,還是回到最初模樣。當然,若能從給予消費料理的教學與品評,並擴大舉辦台灣虱目魚的試吃與烹飪等相關活動,讓陌生的消費大眾從認識、到了解、再消費,這樣勢必成為實在的大市場。因此,讓商品講話、讓市場需要、讓大眾喜愛、讓口味獨到與讓品項代替等的差異化方式,我想這才有可能有成功的機會、需要的市場和永續的發展。
產業調結構、游向大市場
台灣虱目魚,每年在冬季後到夏季前,亦即2-5月之間的價格是較貴的,綜觀2010-2014年的6年價格曲線亦是如此。因虱目魚的屬性及其生活史,在每年約6月時,開始大量生產,在7-11月大量生產及出貨,量大相對價格也會降低,而虱目魚跟其他魚種相較,其價格變化和季節關連性也相對較高。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若可調控越冬生產與在夏季之前量產,就可以在台灣市場生產較少時以高價供應。所以,利用生產設施的調控養殖,在馬來西亞與汶萊、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已進行類似生產環境的調控養殖,以增加高價魚種的養殖與供應,如此般的生產調控模式,就是種產業結構的調整,更能讓漁民得到更大的收獲。若依食用部用與區塊,甚到加工後的商品來看,是可分成下類不同的行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