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心中都住著用屍塊拼縫出來的《怪物》!一部電影道盡人類文明的諷刺

2015-11-20 15:16

? 人氣

當你看著影劇上的怪物直呼可怕時,可曾想過自己心裡也住著一隻「怪物」呢?福斯影業推出新作《怪物》以長久以來大受歡迎的《科學怪人》為基礎,卻跳脫了單純的賣座驚悚片,它帶領觀眾深度思考文明的衝突,進電影院之前不妨先了解其脈絡,認清自己目前站在怎樣的深淵邊緣……

讓死者復生的瘋狂科學家

福斯影片新推出的電影《怪物》(Victor Frankenstein)並不像以往改編的電視電影作品呈現肉塊怪物的駭人或是可怕,反而將重點還歸於人,聚焦在科學家之間。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其實最原始的小說中,《科學怪人》裡那個被製造出的怪物是沒有名字的,但後世改編電影方便則以瘋狂科學家,也就是科學怪人創造者的名字為名: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但這也演變成一個有趣的雙關:究竟變成怪物的弗蘭肯斯坦是那個被製作出來的實驗體,還是妄想探索長生不死秘密的病態科學家?

victor2.jpg
主角不再是科學怪人本身,而是企圖創造生命的科學家內心轉折過程(圖/福斯影片@facebook)

電影背景設定在工業革命全盛期,道德良知的約束比不上功利與現實的科技,本來只想研究死者復生科學實驗的主角維多(Victor)卻逐步被自己能夠掌握生死的瘋狂權力給吞噬,進而走火入魔。

所以電影中加入了助手「伊果」(Igor)這個角色,象徵良知與平衡,不斷試圖阻止自己的恩人維多繼續這個不可挽救的實驗,像是我們內心對於道德判定的拉扯與掙扎。

vitor3.jpg
助手伊果像是我們內心的道德觀,試圖要勸服停止實驗(圖/福斯影片@facebook)

誕生於工業革命時代之後的《科學怪人》

人類往往是最喜歡挑戰一切禁忌的存在,在18世紀工業革命之時,人類的想像力與工業技術開始以一種驚駭的速度不斷的成長,許多以往曾被視為的神蹟卻經由人手而達到許多不可能的事情。對於神秘(myth)的畏懼與印象逐漸淡忘,一種自以為是的態度開始在西方工業化社會滋長,於是英國自稱「日不落帝國」、於是他們把鐵達尼號叫做「上帝也無法擊沉的船」。

但事實證明,鐵達尼號在出海的第四天就墜入海底,變成多年後的曠世電影題材,所以人類過於快速的技術成長其實創造了一種「人定勝天」的假象,忽略了自身的渺小。1818年,英國著名小說家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發表了第一部小說《科學怪人》(Frankenstein),這個瘋狂科學家想藉由拼湊屍塊、以電擊讓它賦予新生的故事在接下來近兩百年間不斷被改編成各式影劇。

5077012423_bfb7e26b88_b.jpg
人造復活的科學怪人一直是恐怖電影最喜愛的題材之一(圖/Keoni Cabral@flickr)

其實小說的內容反映了當時工業革命發展巔峰的情況下,人類對於「知」的渴望已經逾越了道德與生死之間,他們相信自己的手可以創造萬物、改變一切法則,甚至把「怪物」從以往自然生成的妖魔鬼怪變成人類自己創造的恐懼。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昱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