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漸長,長輩的身體會慢慢出現變化,有些狀況是自然的衰退,但有些狀況卻是必須尋求醫療協助的疾病。失智症與肌少症就是非常容易被忽視的疾病,許多人時常誤認為是老化的自然現象,而忽略了就醫。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失智照發中心主任蔡秉晃醫師表示,去年針對宜蘭地區的調查,只有42%的民眾認為失智症是疾病;今年雖然提升到44%,但也代表依舊有一半上的民眾不認為失智症是疾病,既然不認為是疾病,遇到症狀時自然也就不會向醫療機構求診。
家庭醫學部主任黃駿豐醫師表示,台灣65歲以上長者患有肌少症的比例大約在10%~20%之間,但實際上有許多長者肌肉已出現衰減的狀況但沒有被認出來。黃駿豐醫師表示,「在介入治療前,最重要的一點是先把這族群找出來。」
失智症照顧長達7~9年 建立照護網路是關鍵
台灣的失智症照護有什麼瓶頸?蔡秉晃醫師認為缺乏完整的網路是一大問題。在以往的照護觀念裡,失智症病人離開醫院後,就與醫院斷了關係,照護責任回到家屬身上;但失智症的照顧動輒長達7~9年,在後續的這段時間中,病患與家屬實際上非常需要幫助。
因此,陽大附醫開始進行「全程、全人、全家」的失智症照護服務。蔡秉晃醫師說明,全程亦即從病患入院一路至最終病患離世,中間的所有照護過程都會透過個案管理師來協助,因此,病患離院後要進入什麼樣的照護單位?據點與醫院之間該怎麼讓資料互通?在個管師的輔助下,都將有更全面的照顧。
在全人的面向上,由於失智症的病患往往還有其他共病性,像是糖尿病、心衰竭…..等,雖然病患前來求診是針對失智症,但在服務的過程中會顧及病患的不同狀況,以人為主體來進行照護,而不單只是在失智症上進行治療。
提供完整的服務網路,受惠的不單是病患,也包含病患的家屬,這就是全家的概念。蔡秉晃醫師表示,以往病患離院後,病患和家屬需要一間一間尋找合適的照護機構,為了同步讓照護機構認識病患的狀態,還需要跑到醫院去影印一大堆資料…… 家中有失智症患者時,實際上需要照護的不單是病患,如何透過全面的照護網來減輕家屬的壓力,同樣是失智症照護的關鍵。
藍牙追蹤患者足跡 將缺點轉換成優點
在失智症患者的照護過程中,往往需要擔心患者走失,因此陽明附醫也將藍牙運用在失智症的照護上。
蔡秉晃醫師說明,目前使用藍牙追蹤器TracMo在患者身上,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藍牙的耗電量小,可以18個月才換一次電池,市面上雖然有很多GPS、4G追蹤系統,但是耗電量大,每1~2天就需要更換一次電池。失智症患者本就在記憶上有所困難,又要患者記得每天充電,會導致很多實行上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