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tecture Is Music In Space, As It Were A Frozen Music By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
“建築是空間中的音樂,凝結的音樂” - 德國哲學家謝林
建築師不僅能創造空間中的韻律,也能夠重新解讀釋放空間中凝結的弦律。透過建築專業者視覺的經驗看見設計背後的故事。
什麼是建築攝影?
關於建築攝影,其實是屬於比較小眾的攝影題材,這點尤其體現在亞洲。而建築攝影最主要的難度在於不可控制性。例如,隨著不同緯度,太陽與地面呈現不同的角度,這對於仰賴自然照明的建築攝影的會有很大的影響,對於自然光的認識,不論是清晨光,黃昏光,雨後光,起霧等自然條件下的光線都有其表情,攝影者不僅要有能夠理解光線的能力,同時應變能力、感受力在現在也是至關重要。
視點的挑選以及運用也是很困難的挑戰。建築是人類能創造做複雜的物體,如何去陳述它會有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及看法。這些在技巧上不僅會影響在焦段的選擇,站的位置,如何去”看“去閱讀也是相需要當下的判斷。
除了在視覺上的技術來呈現建築的美感外,建築背後的思考深度是需要訓練才能閱讀的。相信大家都知道,一位建築師的賃案過程是漫長且艱辛的,建築設計是一種跨領域的知識組成,甚至是一種跨左右腦的訓練,同時理解理性的結構背後,也得有人文美感的深度。
還有一點,體力,或許這看似攝影的必然條件,在建築攝影上竟然顯得更為重要,出類拔萃的設計往往隱身於世界的各個角落,要想造訪它們,體力的消耗其實也是巨大,在消耗體力的到達的同時也必須維持心思清澈,在拍攝的當下做出最佳的判斷。
這些嚴苛的條件,並沒有阻礙勇者們對於建築攝影的挑戰與熱愛,在台灣也有著少數兼具建築與影像能力的前輩,2009去世的張敬德建築師,在東海建築剛剛退休的阮偉銘老師,國外的 Iwan Baa, Frederic Chaubin, John Pawson 等都是在這領域深耕的人們。
其實這些專家藉由自身對於建築的訓練轉化到攝影中,在影像上帶來超過其設計本身的故事、在影像中賦予其靈魂,在一些認知上,建築攝影是主題性極強、功能性極強的攝影題材。但這些攝影者都試圖將形於外的故事帶入到影像之中。而我相信這也是好的建築攝影的關鍵。
在影像的背後
我的背景也是建築設計,在英國巴特萊特建築學院的訓練當中讓我領悟,除了設計是一種對建築的詮釋,建築的攝影也是一種實踐,兩者有著互相灌溉的可能。同時隨著在設計上的表現受到肯定也同時為了影像的創作開啟可能性。而這約莫十年的寒暑,不僅在設計的討論,在影像上也有相當的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