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親友對家人施暴,我們該如何是好?多位專家現身說法,身為親友的你可以這樣做!

2019-02-28 09:30

? 人氣

一開始可以請他先診療生理上的疾病,比如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會影響生活的小困擾,進而透過醫師專業問診的「聲東擊西」,治療心理層面的疾病。曾經就有例子是先生陪同太太來看診,最後由醫生誘導詢問先生「最近過得好不好?」、「身體有沒有不舒服的地方」,藉此讓長年不願意就醫的先生也走上專業資源協助。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吵架.暴力.家暴.爭吵.哭(圖/Lala*|マイケル・リュー@pakutaso)https://www.pakutaso.com/20121052290post-2040.html
施暴者可能是突然受到重大挫折、長時間積累的壓力與情緒無處宣洩,或是過往經驗導致他們慣性尋求暴力解決事端。(圖/Lala*|マイケル・リュー@pakutaso

面對受暴者:一句有我在,勝過盲目出主意

相較於施暴者需要主動關心和建議,雖然受暴者同樣需要主動的關懷,但卻不要著急地想幫助他們。洪培芸心理師解釋,對於受暴者來說,這時候他們的心靈一定是比較脆弱且敏感的,有時外界盲目地提供意見,容易會因為方式、內容、語氣或態度沒拿捏好,而對他們造成二次的傷害,認為這是一種批評、指責和評價。

畢竟在這段路上一定會有很多人給他們建議,有些時候這些不同親友的想法會互相產生連結,反而會造成受害者心理的不好受。且更多的時候,這種幫助會讓受暴者感到非常有壓力,認為「有人好心協助,自己還不遵照、不領情是不是不知好歹?」

第一步:打開陪伴承諾的門

因此在面對受暴者時,有些時候什麼都不必多說,只要明確地向受暴者傳達「無論如何,我都在」的陪伴訊息,率先地將信任這扇門打開,讓對方知道有個人在這裡向他伸出援手,至於什麼時候願意說、「什麼時候要進來」就等到他準備好的那天。洪培芸心理師分享:「這麼做,會讓對方覺得自己是有選擇權的,少了被侵入的感受,自然也就不會這麼地緊張!」

另外,許正典醫師補充,對於受暴者來說,營造一個「可信任的環境」也是相當重要的,作為一個守護者,我們必須要承諾不會洩露受暴者吐露的心聲,讓他覺得這個人或環境可以被信任,才有可能將事情的全貌說出。

第二步:教導如何確保自身的安全

當得知受暴者情況時,無論後續的處置決定如何,最先要做的事都是確保當事人的安全,「是否還處於受暴環境?」、「當再度受暴時,有沒有安全的逃脫方式?」如果暫時無法逃離危險的環境,那至少身旁的朋友可以協助擬定安全計畫。

比如說,當看到慣性施暴者滿身酒氣、講話越來越快、雙手握拳怒視,或是突然之間不講話的時候,可能就代表著暴力即將發生的前兆,這時候盡快選擇離開是最好的處理方式。許正典醫師打趣地說:「通常這種時候,不是 Fight 就是要趕快 Fly!」當下千萬不要硬碰硬,等到施暴者冷靜、或是酒醒時,再來進行好好溝通。

另外如果受暴者是小孩的話,台灣世界展望會社工督導邱慧雯也建議,平時就要先教導孩子學自我保護的方式,如在暴力發生時,可以先遠離危險、逃到明顯的公共區域找大人求助,或撥打 113 和 110 電話尋求協助,事先知悉方法,在緊急危難時才能適時的躲避、逃離和自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