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人設」是中國用語,指的是「人物設定」,像是身形、外表、個性、行事風格等等。而中國演藝圈時常將藝人包裝在某些「人設」之下,以利宣傳明星或是讓媒體炒作。但近幾年一些藝人卻發生一些事,從而讓人們覺得那些明星的本性與「人設」不同,從而「人設崩壞」,像是多年前的文章、姚笛,到近日的薛之謙、高雲翔、吳秀波、翟天臨等都是著名例子。
這兩天翟天臨的博士學位事件沸沸揚揚,「學霸」人設算是徹底崩塌了。細數近年來勤勤懇懇立人設的明星真是不少,栽跟頭的也不少,從「好男人」陳赫、吳秀波被爆出軌,到「學霸」翟天臨涉嫌學術不端。既然人設崩塌的危險這麼大,為什麼這麼多明星還執著地一定要立人設?今天聊聊人設的心理學秘密。
明星為什麼要立人設?
肯定是有很大好處啦。在心理學裡,與「人設」最相近的概念是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透過控制或管理他人獲得的消息,來影響他人對我們的印象。就像一個明星不斷在微博上發自己跑慈善活動的圖片,就算你再不關心,也會在你的潛意識裡留下他和慈善相關性高的印象。
明星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讓公眾更好地記住自己,留下好印象。但讓大家完整地了解自己是不現實的,所以就需要集中力量,打造出一種「容易讓人記住的、特定的」印象。但這個形象往往與他的真實形象有一定的差距,那就需要「印象管理」。
為什麼很多明星的每一條微博都需要團隊反覆審核才能發布?為什麼他經常出席A活動,卻從來不出席B活動?為什麼有些注定不賺錢、壞口碑的電影,偏偏還有明星要去演?背後很可能都有印象管理的成分。
要讓人們牢牢記住他們「好男人」、「學霸」、「傻白甜」、「幽默」的人設,很多事情也許都是不得不做的。明星打造自己的人設,就像包裝商品,替自己貼上個性化的標籤,擺在娛樂圈的貨架上,等著不同的粉絲選購。而粉絲們,憑著明星身上的標籤,也就更容易找到自己喜歡的明星,並且對他產生認同。
但當我們要認同一個人時,我們的認同也需要一個「落腳點」,否則這種認同就很難生根。看到一個演技不錯的演員,翻翻他的微博和採訪,發現這哥們居然是個學霸,還是個博士!我們也許對演技缺乏專業的評價,但我們卻知道什麼是「學霸」和「博士」啊。於是這一共同點會讓我們自己和他產生一些聯繫,「認同」也就有了落腳點。
明星們的「人設」,是最容易被辨識的標籤。打上標籤,才能和路人產生聯繫和互動,為更複雜的「認同」創造機會。對於明星,儘管這種標籤很可能是片面的、經過放大的,但也好過做一個沒有特點、沒有粉絲的普通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