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家柔/桃園報導
桃園市長鄭文燦8日上午前往復興區羅浮里,出席「樂信·瓦旦紀念公園落成典禮」,鄭市長表示,樂信·瓦旦是一位原住民族先知,也是泰雅族的英雄,一生充滿壯烈、悲情及奮起的史詩,從日治時代到戰後,為改善族人生活、提倡原住民族權利而努力,他所提倡的理念,也是政府推動轉型正義的縮影;站在樂信·瓦旦紀念公園的瞭望台,可瞭望大豹社祖居地以及樂信·瓦旦的紀念銅像,讓大家了解樂信·瓦旦一生事蹟,而原住民族轉型正義應從了解歷史真相做起,成立紀念公園不僅是轉型正義的重要里程碑,也讓更多國人了解原住民族權利保障的重要性。
鄭文燦說,樂信·瓦旦家族的五代故事要從他的父親說起,他父親瓦旦·燮促是前山的總頭目,也是大豹社的領導者,在清朝時期領導族人抵抗屯墾而受到鎮壓;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後,日軍從三峽進入大溪及角板山等地區進行山地開發,當時瓦旦·燮促領導約3,000位族人抵抗,最後仍無法抵擋日本現代化軍隊,家族成員壯烈犧牲,最後剩下約30位,在1907年於角板山被迫與日軍妥協。
當時日本透過培養樂信·瓦旦,作為補償及懷柔政策,另一方面也是將樂信·瓦旦作為人質加以控制。樂信·瓦旦從蕃童教育所一路讀到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成為原住民族籍的第一位公醫,其後到高崗及角板山等地區擔任公醫;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灣,樂信·瓦旦擔任第一屆省參議員,漢名為「林瑞昌」,成為第一位原住民族的知識分子、醫生以及政治領袖。

鄭市長表示,樂信·瓦旦是一位原住民族先知,也是泰雅族的英雄,一生充滿壯烈、悲情及奮起的史詩。
鄭文燦表示,樂信·瓦旦在省參議會提案,諸如大豹社復歸運動,他也提出原鄉自治,將30個山地行政地區成立「山地行政管理局」等;但這些主張,在1952年,被國民政府列為涉入「高砂族自治會」,遭「高山族匪諜案」加以逮捕,同案還包括了高一生、湯守仁等人,於1954年未經審判遭到槍決。
樂信·瓦旦家族歷史是原住民族的歷史縮影,如同小說《百年孤寂》中所寫,每一代承擔著不同的苦難。從抗清、抗日、反對國民政府的政策、一直到白色恐怖的鎮壓,直至今日台灣走向民主,大家逐漸落實原住民族的基本權利及原住民族自治的精神,因此,紀念樂信·瓦旦深具特別意義。
鄭文燦指出,樂信·瓦旦公園設置可以瞭望大豹社祖居地的瞭望台,這不僅代表對歷史的追思及對先知的敬意,也期盼未來能成為原住民族教育的景點,讓大家更了解包括泰雅族等原住民族部落歷史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