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南部擁有豐富莿竹林資源,竹產業曾為山村帶來豐厚經濟收入,然經濟轉型,竹產業風光不再,竹材需求萎縮,加上竹農年邁凋零,伐竹技術停滯落後,無法吸引年輕勞動力參與,只能放任山林枯竹漫生,缺乏市場競爭力!行政院農委會提出「新興竹產業發展計畫」具體措施之一在引進高效能伐竹機具,從大幅提升採收效能著手,藉以增加青年回鄉投入竹產業之意願。川連國際與擔負提升伐竹技術任務之林業試驗所合作,引進瑞典專業名廠伐竹機頭,近期在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完成裝機作業,正式啟動竹產業技術升級新紀元!
川連國際指出,莿竹砍伐作業包含去刺枝、砍伐及造材切斷,現行傳統作業均靠人工施作,既費力耗工又危險,導入機械伐竹後,效能可大幅提昇,再者,採用機械採收,竹農操作較為安全、輕鬆、有效率,有利吸引年輕人投入,協助解決產業缺工問題。首波裝機作業以進口伐竹機頭與既有挖土機(俗稱怪手) 組合方式進行。除導入設備外,川連國際同步引進原廠授權認證教育訓練課程,協助落實培育機具所需操作人才。
竹子是具備多元用途的最佳綠色材料 ESG永續發展潛能佳
農委會林試所林裕仁博士表示,竹材可全株被利用,從地下部之筍、地下莖、根及地上部之竹稈、竹枝及竹葉等全株任何部分,均可被人們之巧思加工利用,早期人們的智慧對大地所提供這天然寶貴資材絲毫無所浪費。
竹稈部分在利用上佔最大比例,是最有價值部分,川連國際與林業試驗所合作,透過高效能伐竹機械的引進,收穫作業導入機械化,提升竹桿收穫技術與產能,達到規模經濟效益,可壓低產品成本與價格,增加應用市場,帶動下游需求回溫。未來市場崛起效益推波助瀾,農民投入種植與經營意願自然提升,優化竹桿生產品質,自然啟動產業正向循環。
至於加工過程產生的剩餘資材,可同時引進設備投入生質燃料(RDF, Refuse Derived Fuel)發電,達到竹產業零剩餘,也是提供綠能最具潛力的材料,符合ESG永續發展、淨零排碳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