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逐岸流」 南港城市面貌再探索

2023-10-26 15:18

? 人氣

吳修銘作品《記憶果實》設置於新新公園。(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吳修銘作品《記憶果實》設置於新新公園。(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由北市文化局辦理的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今(112)年以「逐岸流」為主題,選定於「南港區」作為策展區域,並於25日於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舉行開展記者會,文化局蔡詩萍局長及臺北市議員李建昌均親自共襄盛舉,臺北市議員闕枚莎、游淑慧、陳宥丞及李彥秀辦公室亦派代表出席支持,記者會邀請「A劇團」與南港區「舊莊國小」學童以南港採茶為題,透過A Cappella人聲合唱結合舞蹈戲劇的精采演出為活動揭開序幕。展覽活動於即日起至11月26日,透過3組地景公共藝術作品、串聯15間地方特色的商家以及10場深度導覽走讀活動以及工作坊,帶領民眾從欣賞藝術作品開始,進入街區、走讀南港、聆聽南港的故事。  

文化局蔡詩萍局長表示,文化局自104年開始推動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藉由地景藝術與地方結合,希望各界能夠繼續支持。蔡局長也提到南港從過去磚窯輪胎等重工業發展,到現今三鐵共構的交通樞紐,區域發展形貌有驚人的蛻變,相信在地人感觸都很深;而文化局透過文化藝術,以地景公共藝術形式呈現地區流變和精神的傳承,讓年輕的孩子知道自己生長的土地過去的歷史,以及未來可能的面貌。李建昌議員則提到,自己作為南港內湖選區的民意代表,一直長期關注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的發展,很高興文化局選擇這裡辦理2023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南港過去有黑鄉之稱,但隨著城市風貌改變,現在逐漸帶入文化藝術,例如瓶蓋工廠附近就有共融式遊戲場,週末也有許多親子活動在此舉行,希望透過2023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讓各界關注南港在軟體文化上的展現。

今年「逐岸流」邀請3位藝術家,借助南港的獨特的歷史背景,將新舊城區的時空意義融入地景藝術創作中。藝術團隊步里赫森擅於掌握多元媒材及複合製程的作品,其作品《光核》設置於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入口處,運用輪胎的意象,巧妙地塑造出作品的輪廓,金屬輪框和LED光影線條相互交織,猶如南港的無數時空和生活經驗交織成的流動軌跡;科技聲音藝術家吳修銘的作品《記憶果實》則是透過實地訪查,採集南港的歷史背景與生活文化並撰寫、錄製聲音內容,將無形的記憶轉化成聲音,歡迎民眾來新新公園找尋熟悉的南港聲音;最後,藝術家耿傑生創作著墨於探討人和物持續變化的互動關係,作品《G2G系列:通道》設置在南港「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站」和「南港行政中心站」的公車候車亭,作品呈現輪胎移動軌跡的紋理,結合了Google Map的色彩,將南港的產業歷史和現代科技的生活經驗融合在候車亭的交通節點上,希望激發等待的民眾對未來旅程的想像。

「逐岸流」以藝術策展的方式引導民眾循著地景發展的軌跡,重新認識南港區的城市面貌。此次活動除了3組地景藝術作品展出外,同時也邀請了15間在地商家,分別與15位新星插畫家共同打造「畫中的街景」插畫創作活動,插畫作品將在商家展出一個月,10場地景走讀、黑鄉文學人文講座和療癒手作的創意工作坊等活動陸續開放報名,誠摯邀請市民朋友走進南港,尋回消失的地景,品味現下的生活。更多相關活動消息,請上「2023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逐岸流」活動官網及社群平臺查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