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由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主辦、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執行的國際企業人才培訓中心(簡稱ITI),多年來為台灣培育無數菁英,在台灣經濟成長茁壯的過程中,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年欣逢ITI成立三十周年,本系列報導特別邀請歷屆傑出校友,以及在ITI服務多年的工作人員,加上現在正在ITI研習的青年學子,一同現身說法,暢談自身的成長經驗,以及對未來的期許。
默默耕耘的園丁
本系列採訪的最後一篇,要現身說法的,是長年於ITI服務的鄭光堯和楊春芳兩位教務組長。二十多年的ITI服務生涯,他們為台灣培養出無數經貿人才;而筆者想知道的是,在他們的眼裡,ITI 和學員們發生了哪些變化,又要如何迎接新時代的新挑戰?
已經在ITI服務了26年,自己也是ITI畢業學員的教務組長鄭光堯,以及也在ITI服務了26年的教務組長楊春芳,是這次筆者的採訪對象。他們的工作相當龐雜,包括教務和學生事務,甚至連學生的輔導工作也在他們肩上。
如果以一般學校的任務編組來看,等於身兼教務處、學務處和輔導室的工作於一身,從學生的食衣住行到課業,幾乎無所不包。
所以,由他們二位來談ITI組織和學員的過去、現在、未來,可說是最適當的人選。
ITI見證台灣政經發展變遷,組織與課程與時俱進
三十年來,台灣在世界貿易與經濟體系中的角色,歷經許多變化:從1980年代的各種加工出口製造業的繁榮,到1990年代資訊硬體產業的蓬勃發展,再到近年來的產業轉型與新南向政策,ITI一直都針對台灣在對外貿易與國際經濟的人才需求,不斷自我調整課程內容和辦學方向。
1980年代,台灣製造業快速成長,經濟起飛,每年的進出口貿易額都大幅增加,市場急需大量了解國際貿易實務操作與外國語言的人才;但原有教育體系培養出的人才,不論是量或質,都無法滿足市場迫切的需求。
而且,制式教育體系的訓練往往著重理論,比較缺少國際貿易所需的實務經驗。
有鍳於市場需才孔急,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時的行政院核定由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主導,委託外貿協會成立「貿易人才培訓中心」,辦理貿易人才培訓工作。每年定期招募有志大專畢業學生,施以兩年的密集訓練,內容包括各種國際貿易實務,以及各國語言訓練。
這,就是ITI的前身。
隨著世界經貿局勢與台灣經濟發展重心多年來的推移轉型,貿易人才培訓中心不論在課程或編制上,也都順應市場需求而不斷更新調整。先是在1999年更名為「國際企業人才培訓中心國際企業經營班」(國企班),課程也因應市場需求進行調整;培訓目標亦由「培訓國際貿易人才」調整至「國際行銷與經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