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疫情新生活》居家防疫改變人類習慣 「每天洗澡」將成過去式?

居家防疫改變人們許多生活習慣,是否將延續到後新冠時代?(Pixabay)

新冠肺炎風暴席捲全球一年多,先前已有報導指出,長期的居家防疫生活,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穿搭品味,《紐約時報》更指出,許多人在疫情期間減少洗澡的次數,甚至不考慮在疫情過後恢復每天沐浴的生活型態。

43歲的哈珀(Robin Harper)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度假勝地「瑪莎葡萄園島」(Martha's Vineyard)的一家幼兒園任職,當疫情迫使她整天宅在家裡,哈珀放棄了從小到大天天洗澡的習慣,改為每週淋浴一次,即使她如今已重返工作崗位仍然如此。

「別誤會,我喜歡淋浴......但我是個全職媽媽,這讓我少做一件事。」哈珀告訴《紐時》(NYT),她依舊會使用體香劑,每天在洗臉台清潔「必要部位」,而且她相信自己的新習慣並沒有冒犯到任何人,幼兒園中沒有孩子對此表示意見:「如果你聞起來很糟糕,3、4歲的小朋友會對你說實話。」

像哈珀一樣奉行不洗澡新生活的人並不稀有,在美國,家長們抱怨著青少年子女不再每天洗澡;而在大洋另一端的英國,民調機構YouGov的調查顯示,17%的受訪者在疫情期間放棄了天天淋浴的習慣。

「我需要(洗澡)嗎?我想要嗎?」住在康乃狄克州的作家惠利(Heather Whaley)說,當她在疫情下被迫關在家中,她開始思考自己為什麼要每天洗澡,「洗澡這行為的功能性降低了,更像是給自己的享受。」

每天洗澡是近代發明

事實上,許多醫師與健康專家都指出,每天洗澡並不必要,對肌膚健康更是弊大於利——天天用肥皂清潔身體,會去除皮膚上的天然油脂,而使肌膚變得乾燥,但勤洗手的重要性依舊得到專業背書。

而根據耶魯大學講師漢布林(James Hamblin)的說法,美國人對「清潔」的執迷,可以追溯到19、20世紀之交,當時越來越多人隨工業革命的步伐搬到城市居住,肥皂、自來水的取得也變得更加普遍。

在客觀條件改善之餘,都市的環境更加髒亂,也讓居民覺得自己該增加洗澡的頻率,富人們更是不遺餘力購置高級的洗髮水、肥皂,並且更加頻繁地洗澡,「那成了某種軍備競賽,如果你看起來每天都能夠洗澡,那就是財富的象徵,」漢布林形容。

少洗澡=更環保=皮膚更好? 

住在倫敦的環保主義者麥卡錫 (Donnachadh McCarthy)就表示,他小時候也是一星期才洗一次澡,其他日子只會清洗腋下和私密處,顯見每天沐浴是相當新穎的現象。

雖然麥卡錫在成年後也改為天天洗澡,但在他於1992年參訪亞馬遜雨林,親眼見識過度開發造成的破壞後,他重新審視日常習慣對環境與自身的影響,又開始重拾一週洗一次澡的習慣,「沒有什麼事比泡在溫暖的浴缸裡更好了......但我把這種享受當作難得的樂事。」

家住北卡羅來納州的42歲女子米洛奇(Kelly Mieloch)也說,自從疫情開始後,她「每過幾天」才洗一次澡。米洛奇強調,她如今根本很少出門,不明白每天洗澡的意義何在:「其他人又聞不到我——大多數時候,我連胸罩都沒穿。」

更重要的是,米洛奇覺得自己的外表,在停止每天沐浴後變得更好:「我感覺我的髮質、膚質都變好了,臉也沒有那麼乾。」

無關科學的社會習俗

(示意圖)許多人在疫情下不再奉行每天洗澡的生活方式。(Pixabay)

儘管科學證明每天洗澡並無益處,減少洗澡頻率更有助於減少水資源、塑膠瓶罐、肥皂(由石油製成)的耗損,但北卡羅來納州梅雷迪思學院(Meredith College)的社會學教授布朗(Lori Brown)認為,很難想像美國人將從此奉行少洗澡的生活方式。

「這涉及的不是生物學問題,而是文化問題,你可以整天告訴人們(每天洗澡)沒有好處,但還是有人會說:『我不在乎,我要去洗澡。」布朗強調。

喜歡這篇文章嗎?

鍾巧庭喝杯咖啡,

告訴他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我要發風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關鍵字:

熱門新聞

今日精選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

您也可能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