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名稱的改變情況,在各國並不多見,要改必然有重大歷史意義,我們的軍隊也搞起「正名」,目的何在?目前官校中,諸如陸、海、空軍官學校的校訓,保有「親愛親誠」四字,陸軍官校有黃埔精神,海軍官校有忠義精神,空軍官校有筧橋精神,仍然傳承著與中華民國有關的軍事史觀與黃埔精神!
事實上,國軍去年漢光三十四號演習,即把制海、制空、飛彈部隊與資通電軍兵力,分配四個分區統裁部作戰管制,接著是年底聯合戰備任務月示範觀摩,聯戰轉型已有脈絡可循。「支持編成十五萬到十七萬兵力規模的國軍。」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資源與產業所所長、淡江大學整合戰略中心兼任執行長蘇紫雲闡述,這是依據效率、成本,以及威脅來源、攻守交換比、預算等兩條基線計算所得結果。
在蔡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緊張,國家動盪不安、假轉型正義所造成的社會衝突、價值變遷的年代,維繫中華文化與倫理價值,確保國家安定的基礎,只有國家虧欠軍人、政治汙衊他們,他們不欠社會什麼,剩下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國防軍。
國防部要軍隊改編改名,理由是為執行三軍聯合作戰,這讓人納悶,如果「國軍」各自為戰,變成「國防軍」就可以三軍一體,如臂使指,多一個字差這麼多,這真是太神奇了!應該早幾十年改名,「共軍」就沒得玩了!但是,「國軍」這個既簡潔,還會隨時空自我變化涵義的用詞,不改,毫無不妥,要改,一定爭議不休,甚至動搖軍心,國防部真是閒來沒事做了嗎?國防部如今國軍兵力轉型,精減人力,又將「國軍」與「國防軍」激化,那又何必多此一舉?
根據國防法條文,其中都以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稱呼現在的軍隊,第八條規定總統統率全國陸海空軍,完全沒有國防軍的名稱。如果每個人都可以隨便為軍隊命名,還要法律幹嘛?然道是「國軍」是「中華民國」的軍隊,「國防軍」是「台灣」的軍隊?請問國防部,說真話很難嗎?
日前美國防部發布中國軍力報告,揭攻台計畫「隨時做好準備」,中國軍事突襲台灣?台灣應效法以色列,凝聚全民抗敵意志!筆者以當前國軍招募影片配上「黃埔軍魂」軍歌共勉之,而黃埔精神「犧牲、團結、負責」,就是國軍抗敵的最大保證!歌詞如下:
國家的干城 革命的先鋒 文武合一 薪火相傳 為國為民盡忠
輝煌的歷史 光榮的傳統 如手如足 一心一德 個個都是英雄
親愛精誠 團結 奮鬥 肯犧牲
讓黃埔的精神 常在藍天上放光明
筆者寫本文要先澄清,我不是鼓吹國軍放棄抗敵決心。事實上中華民國能够立足台灣,我不認為武力可解決問題;若沒有黃埔精神,如同解除武裝喪失戰力,台灣將失去和平發展生存契機。「一支掃帚說」惹議 國民黨批蘇貞昌:開戰當兒戲、掃把當武器更多文章
*作者為前國防大學戰爭學院戰略講座,教育工作者,現為中華民國陸軍官校校友總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