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跨域視野重寫香港歷史:《冷戰光影》選摘(2)

2019-03-11 05:10

? 人氣

英殖時代,香港與馬來亞關係密切,因為政府官員不時在這兩個英帝國殖民地之間往來。馬來亞是一個統稱,當中包含十一個州(柔佛、吉打、吉蘭丹、馬六甲、森美蘭、彭亨、檳城、霹靂、玻璃市、雪蘭莪、登嘉樓) 乃至新加坡。 2 從1882年開始,香港、錫蘭(今斯里蘭卡) 與海峽殖民地(檳城、馬六甲與新加坡) 被歸入同一個英帝國殖民地管理系統—東方官學生計劃(EasternCadetship Scheme of the Colonial Service) 。 東方官學生計劃的成員均為英國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學生。他們須通過倫敦公務員事務專員主理的考試,然後選擇到英帝國在東南亞的其中一個殖民地擔任官職。他們在接受語言培訓和累積豐富的工作經驗後,大都能晉身為殖民地的高級公務員。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馬來亞與香港公務員系統裡的官學生,履職前都需事先到廣東學習廣東話。好幾位星馬官員都曾在香港工作,例如畢麒麟(William Pickering , 1840-1907) 。1877年畢麒麟在新加坡上任成為首任華人護民官(Protector of Chinese) 之前,曾於香港的中國海關總稅務司(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工作十年。於馬來亞出任華人護民官、東南亞歷史專家巴素(Victor Purcell, 1896-1965) ,亦曾在1920年代初與香港官員福萊士(R.A.D. Forrest) 在香港巡視學校。巴素後來在回憶錄說,他在香港的經歷和福萊士的忠告,形塑了他在馬來亞公務員生涯中對馬來亞華文教育的取態。如歷史學家Rachel Leow所指出,金文泰(Cecil Clementi, 1875-1947) 於1930-1934年間出任海峽殖民地總督前,曾在1925-1930年間擔任香港總督,故此金文泰同樣以香港經驗來處理馬來亞的「華人問題。」 1930年金文泰抵達馬來亞時曾寫道:「令人好奇的是,我在香港所遇到的麻煩,似乎一路跟隨我到馬來亞。我一定是無意把這些麻煩放進了行李箱。」

二戰 (1937-1945) 之後,香港與星馬仍然被兩地政府間的通訊和合作等因素扣連在一起。如本書第一章所指,在1947年,新加坡與香港公共關係處官員共同合作草擬電影檢查員的指引。1950年,香港政府宣傳協調委員會向輔政司建議,香港電影檢查員應當研習新加坡與馬來亞聯合邦政府制訂的電影檢查員指引。馬來亞與香港政府也向對方分享各自的政治情報,例如在1947年10月,馬來亞總督(Governor-general) 就禁制蘇聯電影一事尋求英國倫敦政府殖民地部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 意見時,曾將信件副本送交香港總督。不單馬來亞與香港政府視彼此為政治盟友,就連英帝國政府都曾考慮將這兩個英國殖民地合併為同一個電影審查管理行政單位。本書第四章會提到,1952年英國殖民地部曾指示新加坡、馬來亞聯合邦、北婆羅洲和香港合組為遠東區域審查委員會(Far East Regional Censorship Board) 。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分別在1957年與1965年獨立之後,香港政府仍然不時參考這兩個國家的電影審查經驗。1970年,香港政府的審核委員會(Board of Review) 考慮應否禁制美國電影《大冒險家》(The Adventurers) 之時,就曾詢問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政府處理這部電影的方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