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觀察:中國製造業的喪鐘是否已經敲響?

2016-04-19 15:27

? 人氣

中國的製造業正在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危機,這點既讓人擔憂又令人興奮。(BBC中文網)

中國的製造業正在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危機,這點既讓人擔憂又令人興奮。(BBC中文網)

中國的製造業正在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危機,這點既讓人擔憂又令人興奮。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筆者從2008年開始關注報導深圳東莞佛山等地製造業,見證了金融危機下製造業的困境,富士康發生的一連串的年輕工人自殺、罷工;東南沿岸出現用工荒和中低端企業外遷。時過境遷,如今試圖以另一個角度看到這些事件對製造業的深遠影響。

首先,從成本來講,關於中國廉價勞動力優勢是否還存在的爭論非常多,甚至對於目前勞動力是否算得上廉價的爭吵也眾說紛紜。

紅利不再

如果看看眼前的實例—— 一個在惠州生產馬達和電調的工廠,2009年一個普通工人的工資是1500元。七年時間,這個數字漲到4000元,熟練工的頻繁跳槽和新手培訓成本,每個工人的實際成本比這個數字還要高。

與此同時,產品的價格利潤提升遠遠低於這個速度。曾經在深圳盛極一時的貼牌服裝業的海外遷移告訴我們,以前僅靠國外設計來進行低利潤生產和加工的模式,在今天的中國已經無法持續了。

近日,牛津經濟研究院發佈的一份根據2003-2016年的研究報告稱,中國製造業在單位勞動力成本(勞動總報酬/總產出,或平均勞動報酬/勞動生產率)方面,對美國的優勢已縮至4%。另一方面,相比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中國單位勞動力的生產率仍然較低。

就這樣,在追求利潤和壓力成本之間的夾縫中,企業要麼紛紛倒閉,要麼紛紛加快自動化和信息化,使得市場對於低價重覆勞動力的需求在減少。於此同時,三十多年的計劃生育帶來的人口紅利的消失,以及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又使得這種勞動力的供給也在消失。

其次,國際層面來講,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和不少發展中國家的加快低端製造布局,也在前後擠壓「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這個品牌的生存空間。

製造業升級,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目標,而是一個關於生死存亡的急救手段了。

浴火重生

筆者最近在拜訪一些供應商的時候看到了一些非常令人感觸的場景:一個200人的工廠下午五點大部分工人準時下班,廠房到了晚上九點以後幾乎空空蕩蕩,唯一加班的部門就是研發部門,一些工程師甚至睡在實驗室地板上,而其他人仍然在努力工作著。

要知道這在七、八年前的話完全是相反的。現在不少行業的工廠每年拿出15-25%的資金進行創新以及非常普遍,更有甚者達到40%。

然而就在去年,服務業在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卻首次超過了50%,甚至超過了工業10%,對於面臨多重打壓的傳統中國製造業,有人也不無理由地擔心,製造業的喪鐘是否已經敲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