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牠的體內塞了40公斤的塑膠袋,消化不了、也排不出去...」海洋塑膠垃圾浩劫,柯氏喙鯨無辜慘死菲律賓

2019-03-19 18:30

? 人氣

菲律賓南部海岸16日出現一隻雄性柯氏喙鯨擱淺岸邊,並於當日上午死亡。博物館人員將牠帶回解剖、調查死因後,發現鯨魚肚內竟塞了40公斤重的塑膠垃圾,包含16個米袋、香蕉種植園用袋及各式各樣的購物袋。大量塑膠垃圾令鯨魚進食困難,並因此失去游回大海的體力,飢渴交加的柯氏喙鯨臨死前甚至吐血,博物館方表示:「這是有史以來,我們所看過鯨魚體內塑膠垃圾最多的一次」,並呼籲政府應採取行動,阻止海洋塑膠垃圾浩劫繼續蔓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負責救援這隻柯氏喙鯨(Cuvier's beaked whale)的菲律賓「大骨收集者」博物館(D'Bone Collector Museum),長久以來致力於生態教育和動物骨骼保存,博物館16日在臉書(Facebook)專頁發文表示,當天凌晨6時收到當地漁業兼水產資源局(Bureau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Resources)通報,在康波斯特拉谷省(Campostela Valley)南邊海岸有一頭鯨魚擱淺,11時再傳來鯨魚死亡的消息,博物館人員連忙趕往現場,將牠帶回達沃市(Davao City)解剖以調查死因。

鯨魚肚內驚見40公斤塑膠垃圾

解剖結果出爐後,顯示鯨魚因為肚內塞滿塑膠袋影響進食,而死於「飢餓」與「脫水」。專家在柯氏喙鯨的肚內發現重達40公斤的塑膠袋,包括16個米袋、4個香蕉種植園用袋和各式購物袋。博物館方17日在臉書發文,震驚表示:「這是有史以來,我們所看過鯨魚體內塑膠垃圾最多的一次」,痛批「這簡直太噁心了」,並呼籲政府應採取行動,處置那些「持續把海洋及航道當作垃圾桶的人」。

大骨收集者博物館創辦人布拉奇利(Darrell Blatchley)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我沒預料到會有這麼大量的塑膠」,鯨魚體內塑膠垃圾的數量之多,有些甚至已經開始鈣化,顯示這些塑膠的累積並非一朝一夕。

布拉奇利解釋,鯨魚並不會直接飲用海水,而是透過攝食獲取水分。然而,當大量塑膠袋卡在肚裡,既無法消化也無法排出,讓鯨魚有了飽足的錯覺,長久下來造成營養攝取不足、體重流失,使牠因此變得虛弱不堪,並且喪失躲避獵食者的能力,最終導致牠死於饑餓及脫水。

塑膠垃圾威脅與日俱增 扼殺無數海洋生物

然而,這隻柯氏喙鯨並非唯一死於海洋塑膠垃圾的受害者。2018年6月,一頭領航鯨命喪泰國南部,死因是吃了80個塑膠袋。同年11月,印尼東南部的瓦卡托比(Wakatobi)國家公園岸邊,出現一隻體長約9.5公尺的抹香鯨屍體,解剖後在胃中驚見重達5.9公斤的塑膠垃圾,包含115個塑膠杯、25個塑膠袋、4個塑膠瓶、1雙人字拖及超過1000個塑膠垃圾。

長久以來,全球數以百計海洋物種的生存,受到塑膠垃圾威脅。英國政府2018年的前瞻性海洋未來報告(Foresight Future of the Sea)指出,現今全球海洋垃圾有7成是塑膠製,除非採取行動遏制現況,否則在未來10年內,海洋中的塑膠數量將增加3倍。而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2015年的一項研究估計,每年有500萬至1300萬公噸的塑膠廢物污染海洋,其中菲律賓是世界第三大海洋塑膠垃圾製造國,位居中國及印尼之後。海洋保護協會(Ocean Conservancy)跟麥肯錫商業與環境研究中心(McKinsey Center for Business and Environment)2015年的報告也指出,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中國等5國的最終海洋塑膠廢物排放量,佔全球排放量的60%。

菲律賓世界自然基金會(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總裁帕默(Joel Palma)表示,一次性塑膠製品價格便宜,已深植在菲律賓的文化慣習中,另外塑膠製品回收不易、法規不夠完善等許多因素,都助長了當地規模龐大的塑膠垃圾污染。帕默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法是減少對塑膠的需求,「我們所浪費的數量遠超乎我們應該使用的量。」

布拉奇利認為,菲律賓現行法規在處理塑膠垃圾上欠缺強制力,使「每個人都表現得像與自己無關。」他呼籲菲律賓政府及人民應該共同努力,對抗一次性塑膠製品對海洋生態帶來的危害,「菲律賓是一個驕傲的族群,可惜的是菲律賓人並不重視環境保育,在過去10年內,我們發現了61頭鯨魚及海豚,其中有57頭死於漁網、爆破捕魚(dynamite fishing)及塑膠垃圾」,布拉奇利沈痛地表示:「菲律賓不能再這樣下去,我們需要從教育孩童開始改變,否則未來將會一無所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