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聽到的幾件抗爭案,都和路有關。較知名的如連接台九線和七星潭的花蓮193縣道、或是連接東勢和豐原的快速道路,環評、徵收爭議不斷,也連帶引發環保團體關注政府開闢道路的經費來源和程序問題。地球公民基金會即發現,2011年開始,政府每4年會編列600億預算,供各縣市建設道路,但600億經費在撥用時缺乏民間參與、監督,審查過程更流於「分贓」、未詳細評估必要性和公益性,才會導致紛爭不斷。
全台各縣市政府若要拓寬或新闢省道、縣道,會申請中央政府提撥的「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預算,其中非都市計畫區的道路由交通部公路總局負責審查,內政部營建署則負責都市計畫區。然而地球公民基金會發現,兩個部會對生活圈計畫的審查相當「隱密」、都只有不對外公開的內部審查,申請縣市更只需提書面資料,就能拿到動輒千萬或上億的經費。
被形容為「草率」的審查過程,讓原該被釐清的公益性、必要性淪為縣市政府說服民眾交出土地、開發自然環境的藉口。如花蓮縣政府雖說拓寬193縣道主要是為紓解七星潭觀光車潮、「給花蓮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但不少環團質疑縣府明明還有其他手段可紓解車潮、卻選擇最貴的拓寬道路;作家吳明益也曾在《報導者》撰文指出,193縣道途經村落、保育林地、部落墓地,有不可取代的自然和人文風景,有關拓寬的討論,反應的是花蓮究竟想要什麼樣的未來。(註:下周花蓮縣環保局將再審193縣道拓寬環差。)
除了花蓮193縣道,地球公民基金會也發現,東勢豐原快速道路、台南西港東側外環道路新闢工程(南段)、新竹市公道三(竹光路延伸銜接至景觀大道)等10多案都是中央政府核定的生活圈道路建設計畫,地方政府卻因說不清闢建必要性而引來民眾和環保團體抗議。此外,政府雖承諾要滾動式檢討運算發放,但已結束的第一期4年計畫裡上百件的申請案僅2件撤案、無法真正讓這座開路怪手停下。
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蔡中岳即指出,無論是環評、徵收還是協議價構出問題,縣市政府多認為「好不容易爭取到經費」、一定要做,也因此讓這筆預算成為導致民眾和政府對立的原兇。他也強調,中央主管機關的審查過程,多只是隨意地讓各縣市「平均分配」,但既然要撥款,審查時就該納入民間參與機制;地方政府用錢時除了要好好與民眾溝通,更不該只把拓寬道路當成解決交通問題的唯一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