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餓死4500萬人的大饑荒「中國獨立紀錄片之父」吳光文登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16-05-02 08:00

? 人氣

第10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於5月6日至15日舉辦,本屆將推出「『我』的行動:民間記憶計畫」,放映計劃中的12部作品,並邀請「中國獨立紀錄片之父」導演吳文光及7位創作者於5月7日及11日晚間7時,在華山文創產業園區中3館2樓拱廳進參與座談及講座,並有2場《回憶:飢餓》劇場演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回憶:飢餓》劇場表演(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回憶:飢餓》劇場表演(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歷史」在中國是可能是危險的禁忌,自1958年毛澤東領導下的三面紅旗(社會主義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至1966年爆發的「十年文革」,迄今共產黨仍嚴格審查有關這段時代的記述。「大躍進」在官方宣傳下被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因飢荒而非正常死亡的總人數一般認為達4500萬人。

2010年起,吳光文發起「民間記憶計劃」,鼓勵年輕人帶著自己的攝影機回鄉,以「行動在前,記錄跟隨,創作在後」為核心,透過口述紀錄、田野筆記、紀錄片作品,希望為這段被噤聲的歷史留下民間觀點的記憶。參與者多為中國「八零後」(1980年代後出生)年輕人,無論是田野調查、拍攝、訪談與剪輯,皆為每位創作者獨立完成。

《花木林,小强啊小强》導演李新民原為清潔工,返回雲南老家紀錄年輕人外出打工的宿命。(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花木林,小强啊小强》導演李新民原為清潔工,返回雲南老家紀錄年輕人外出打工的宿命。(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民間記憶計畫」成員的足跡踏遍中國20個省份、256個村子,迄今累積上千人的口述訪談、逝世者名單、數百萬字的創作田野日誌、超過40部紀錄片及5部劇場作品。

1990年以《流浪北京》聞名的導演吳文光,2005年受歐盟基金招聘拍攝一部關於村民選舉的電影,決定嘗試一項新鮮事物:將把攝像機交到村民的手上的「村民影像計劃」,成為「民間記憶計劃」的構思來源,鼓勵草根民眾集體投入紀錄片創作。

擅長將劇場與紀錄片跨界融合的章夢奇,回到父親成長的村子,拍攝《自畫像:47公里之死》,重構與祖輩的連結。(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擅長將劇場與紀錄片跨界融合的章夢奇,回到父親成長的村子,拍攝《自畫像:47公里之死》,重構與祖輩的連結。(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除了紀錄片作品之外,民間記憶計劃也將為本屆TIDF帶來2場《回憶‧飢餓》的劇場表演,所有演員都是計劃的參與者,呈現返鄉追遡「飢餓歷史」途中的故事、思考、以及那些「歷史記憶」。

第10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於5月6日至15日,在台北新光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舉辦,更多資訊與影片及場次內容,請見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官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