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瑞典電信巨頭特利亞電信開始在歐洲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布建全球第一個4G網路系統,他們選擇了一個在中國市場之外幾乎默默無聞的公司:華為。同年,華為取代北歐的兩家電信龍頭諾基亞與愛立信,和國營挪威電信公司簽約,為其重新建置4G行動電話網路,這份合約也幫華為的全球擴張打下基礎。
如今的華為撇開了過去中國製造「低價、低品質」的形象,證明自己並非靠著便宜價格和竊盜智慧財產蓬勃發展。華為擁有自己的尖端技術,還能在諾基亞(Nokia)與愛立信(Ericsson)等傳統電信製造商的後院搶下生意。國營挪威電信公司(Telenor)與對手、鄰國瑞典的國家電信公司特利亞(Telia)目前在挪威提供的服務都使用華為的4G電信設備,並在挪威境內的5G實驗網路區內,測試華為產品。國際諮詢公司「惠譽解決方案」(Fitch Solutions)分析師泰利安(Dexter Thillien)說:「人們首度知道華為不只是個便宜的選項,還能在價格與品質上競爭。」
《外交政策》雜誌3日刊出專文「華為不可能的崛起:一家中國私人企業如何主宰世界上最重要的新興技術?」(The Improbable Rise of Huawei:How did a private Chinese firm come to dominate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emerging technology?)。文中剖析1987年任正非創辦華為,到如今攻佔全球29%電信設備市場,華為崛起背後的因素,以及美國對華為恐懼的根源。
華為的誕生
華為創辦人任正非39歲從解放軍退伍後進入國營的深圳電子公司工作4年,之後帶領14名員工創立華為。1987年9月,華為以民間科技企業身分獲深圳市工商局批准獲得註冊,主要業務為代理中資控股的香港康力投資有限公司製造的類比訊號交換機。1990年華為的交換機業務從進口改為自製,但不同於當時許多中國企業選擇與外資合作,華為在研發部門投入大量資金。
根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研究員艾倫斯(Nathaniel Ahrens)對華為的研究報告指出,1990年代初期華為共有500名研發人員和200名負責產品製造的員工,可見華為對研發的重視度。華為最初依靠任正非在軍隊的關係,專門為解放軍代理生產小型交換機,後來任正非在岳父、時任四川省副省長孟東波協助下獲得大量的國營企業訂單,發展成為中國製造能力最強的電信設備製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