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租體制就是中國經濟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但是為了保衛既得利益,他們害怕改革的陣痛,只能一邊茍延殘喘,一邊為自己做好資產轉移和隨時跑路的準備,同時又用所謂的「中國夢」迷惑吃瓜群眾,讓底層民眾和基層官僚以為形勢一片大好。
直到某一天經濟驅動力不足,發動機突然熄火,大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此時他們早已攜巨款逃之夭夭,把其他人留在水深火熱之中爭相伐戮、自生自滅。
尋租不是兩敗俱傷的零和遊戲,但是它是一種負和遊戲。也就是說,輸家的損失遠遠高於贏家的獲利。當既得利益的非法獲利頗豐,社會上普通人的損失不僅慘重,而且還遠多於既得利益的獲利。當損失達到一定的程度,危及人民群眾的生死存亡,反對的聲音就會出現。
古今中外,任何相似的體制都出現過這種現象和結局。
我們先來看尋租的基本現狀。
中國目前典型的尋租模式,就是通過政商結合方式,極少數人掌控全國經濟命脈,全面壟斷工業制造和民生服務,包括石油、電力、煤氣、煙酒、銀行、保險、電信、鐵路、航空、軍工等各個重要領域。
由極少數人為代表的國家體制,從中獲取超額利潤,並通過極為復雜和隱秘的手段,向少數既得利益集團和個人輸送和分配,造成極為不公平的財富分配結果。
更關鍵的是,這一切都是在不為人知的潛規則底下做到的,一切都順理成章,幾十年來成績斐然,以至於所有人都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狀態,把這種潛規則當成了新常態,也難怪某薄姓人士在法庭上表示不服。
按照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王建國教授的說法,中國模式是一種「中央集權控制下的市場管制經濟」,他把這種模式稱為「權控經濟」。
改革開放初期的尋租,可以算作「權控經濟」下的產物。當時的「權控經濟」創造出了生產力,因為我們的起點非常低,剛剛從零起步進入市場經濟領域。
例如,從1958年到1977年的20年時間,中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僅僅有可憐的4元,農村人口甚至不到2.6元。所以,自從改革開放引入資本主義,立刻讓人們嘗到了甜頭,領導吃肉我們喝湯,對於一直連湯都喝不上的老百姓來說,已經很滿足了。
「權控經濟」似乎是擁有後發優勢的國家必經的一個階段,我們確實做到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尋租看似沒有多大的問題。
但是,發展到現在,當有極少數人的超富達到誇張程度,占有相當比例的社會和財富資源,而少數人富了一點點卻面臨極大壓力,大多數人雖然脫貧但富不起來遇到瓶頸,這時候我們再看,「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開放路徑到底是什麽?
鄧小平有一句結論:「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見《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9頁)中國人喝湯喝了30年,湯越來越喝不飽,或者說大家胃口越來越大,卻仍然一塊兒肉也沒見到,繼續被少數人緊緊攥在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