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經濟部長李世光昨日拜會工總,工總理事長許勝雄說,希望經長能當「董事長的董事長」─這話最好只是應酬式的場面會,因為台灣再也不需要經長當「所有董事長的董事長」了。
台灣第一個、大概也是唯一以「所有董事長的董事長」自勉、自居的大概就是
「趙鐵頭」─創辦中鋼、擔任過經濟部長、經建會主委的趙耀東。趙鐵頭的正派、耿直、積極任事、清廉自持,創辦中鋼對台灣產業與經濟的貢獻,都已寫入歷史,成為一頁傳奇。
但作為「所有董事長的董事長」,趙鐵頭的建樹則不是太多。經濟部長任內,他力推的大車廠未能成功,台灣汽車產業仍萎靡不振、缺乏競爭力;因為對日貿易逆差過鉅,他斷然的宣布發起禁止日本1533項貨品進口的貿易戰,雖然讓日本跳腳,但對國內產業也產生殺傷力,最後未竟其功。
而且,趙耀東擔任經濟部長的時間在35年前,當時政府及公營事業的主控力仍大,今日則是不論帶規模、技術、管理、與全球產業經貿的接合上,民間早已遠勝政府,經濟部長要再以「董事長的董事長」自居,替企業決定這、決定那,坦白說,誤事的機率倒反而高哩。
看看近十多年來,經濟部「代企業作的決策」,好的決策少,坑死企業的倒挺多的。最明顯的當然就是經濟部管制與審查企業對外投資(主要是赴中國投資)。經濟部自以為專業,替企業決定在全球產業競爭態勢下,根據兩岸產業技術發展層次,那些技術層次可到中國投資。其結果只是讓競爭對手(如韓國廠商)占得先機,或是中國培養出本土廠商,反過來跟台灣競爭。從汽車、石化到半導體、面板,全部出現這種情況;當然,還有政府全力扶植,最後慘淡收場的「四大慘業」。
經濟部─或是政府該作的事,還是就回歸原始的政府責任:架構好的法制制度環境、排除不當的投資障礙,其它事:該去那裡投資、投資什麼產業,就交給企業決定吧。
許勝雄要經濟部長的肩膀要承擔起來,願意出面作包括勞工、財政、環保等溝通協調,消除本位觀念,讓台灣的投資環境、經濟、薪資所得、消費力都可以善性循環─這些話都沒錯,也是經濟部份內職責該作的事;但這只是盡其經濟部該有的責任,絕對不是要「當所有董事長們的董事長」,萬一經長真是以「所有董事長的董事長」自居作決策,企業大概要嚇壞了。
上任前已表明要打國家隊、成立類主權基金、國內級投資公司或工業銀行,直接投資企業、挹資5大新創產業、甚至協助主導企業併購的新政府,政府對企業投資與決策的影響恐怕會翻轉過去數十年「民大官小」的情勢。政府(不是經長而已)儼然會有「所有董事長的董事長」的架勢出現,希望這種作法,不會在數年後回頭檢視時發現,是一場經濟與產業災難─「所有董事長的董事長」這件事,還是把它留在歷史長河中即可,別再資源回收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