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社會部落經濟階段的國家社會,實物經濟幾乎就是充分代表國家經濟活力與實力的全部,其勞動市場之構成也是以體力工(physical labours)做為主體,所以這類型國家勞動市場的供需配置與營運管理,都是以體力工的「人頭數」作為衡量基礎的國家級「體力人管理」架構機制為主;「人頭加鐘頭」就是全國勞動市場之總供需流量與存量的基本表徵。
「體力人」降退失能成為相對弱勢族群
往後,進入到工廠經濟階段的國家社會,資金市場開始發生小部分的關鍵作用,但整體經濟體制結構,並不發生太大變動,傳統以工資、人頭、鐘頭做為計量基準的「體力人管理」機制,仍然是這一階段國家社會經濟運作的基礎樣態。
但是到了二次大戰結束,產業經濟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開始萌芽,國際貿易大興,商品市場門戶大幅開啟,資金市場的份額占比也開始明確茁壯增高,成為一個高度外部化的顯性經濟社會部門,而且以一個世代倍增過於一個世代的加速度發展,並演變為一種世界級顯學,而勞動市場的基礎構成也發生了世代間的重大結構性轉變,極大比例地增高了「含帶技能性知識勞動力」的份額比重,體力勞動力之絕對值人頭數量,也相對漸少於那些「含帶技能性知識勞動力」了。
這種情形越是到了1980年代,越是領先邁進都會城市經濟、產業創新走廊經濟階段的國家社會,越發極化了其商品市場與資金市場相同之間的對比消長變化;尤其,洎自1990年中期之後的服務業主導經濟,以至2000年後因為全球化運動(globalization movements)所帶來的全球化知識經濟社會,就全球格局來衡量探看,整個世界經濟的體質架構,象徵經濟部門規模比重已是實物經濟部門的數十倍之巨,象徵經濟部門的能量流動速度;亦更相對顯現其瞬時快捷優勢;而在勞動市場之知識勞動力,其所能夠產出的所得效應與就業效應,也是數百倍高於體力勞動力之產出,這種知識勞動力迅捷快速,而體力勞動力低緩滯後的大落差事實趨向,已然成為肇致世界經濟分配不均等加劇惡化的極根本原因變數。
杜拉克目標管理MBO革命
從初始農業社會部落經濟階段到全球化知識經濟社會的階段性演進變異過程中,關於國家社會勞動市場的秩序建構、維繫,及其配置營運管理,也隨著全世界格局之大小環境及客觀經濟社會條件的改變,而迭有變遷。
不過,真正出現基本關鍵性分野的,應該是在1970年代與1980年代之後。
在1980年代之前,國際層次領域間,尤其是在先進國家經濟社會,也都仍然還是以「體力人管理」之思維觀念與做法,作為各該國家勞動市場秩序維繫及人力配置運用管理的基準;主要的前提因素是,在1980年代之前,幾乎所有國家的政治及行政院疆界壁壘,仍然是極其明確又明顯,體力人的國際移轉或跨國移動,仍然高度控管限制,所占份額極為有限,不會太大衝擊影響到「體力人管理」機制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