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學校、職場與社交場合,生活中無處不存在人際互動,而只要彼此意見相左,必須費時費力取得共識,那樣的溝通過程就叫談判。
立法院的質詢台,當然也是一種廣義的談判桌。立委與官員就施政成績在質詢台上公開角力,看你彰顯行政能力與格局,還是我揭穿謊言與錯誤,然後找出一條更好的路線,讓政務往前繼續邁進,並獲得人民支持與肯定。
由此觀之,法務部長羅瑩雪日前在立法院就肯亞案備詢時,用一句「然後他就死掉了」,把質詢立委惹到暴怒,也讓輿論譁然,而自己也討不到好處,可說是一場三輸的談判。
何以致之?或許羅部長該讀讀最近出版的《說服自己就是最聰明的談判力》一書。關於談判,近三十年最經典的一本大眾教科書首推《哈佛這樣教談判力》,書中所揭櫫的四個原則已成談判實務圭臬:對事不對人、講利益不講立場、創造互利方案,與堅持客觀標準。然而《哈佛這樣教談判力》的作者之一威廉尤瑞,在從事了三十年的談判協助工作以後發現,談判之所以失敗,最常見的原因不是對手難纏,而是在走上談判桌之前,沒有先安頓好自己。
羅部長之所以在備詢台上「暴走」,她坦言乃因「忍了很久,要下台的最大」,但為何政務官接受立委質詢,會有「必須忍耐」這樣的情緒?這是一種成熟理性的反應嗎?當然不是。立委再怎麼攻訐官員,都是為民喉舌,乃針對你的職位而非你個人,而當「必須忍耐」的念頭閃過腦海,就代表內心已不夠清明,無法客觀面對質詢,這時應該先讓自己抽離那樣的情緒流沙,才不會陷入衝突螺旋裡。
其次,羅部長如果重看質詢影片應能發現,立委有備而來,招招凌厲,自己要全身而退已經不容易,這時該做的,不是用橫眉豎眼回應齜牙咧嘴,而是反求諸己,展現願意負責的態度。當你包容對手的攻訐,不堅持自己的底線,而是思考替代方案,那麼衝突不只不會升高,更奇妙的是,你也會包容自己,更加從容面對談判。
除了自我整理,一個好的談判者也會經常反思人生態度。常見的談判錯誤,是把對方當成巧取豪奪的豺狼,讓談判成了零和遊戲,敵意也因此升高,非拚個你死我活不可。反過來說,如果能夠同理對方,瞭解對方訴求背後的所思所感,就可以化敵意為善意。官員與立委同在一條名叫國家的船上,沒有人希望這艘船翻覆,羅部長如果能有這樣的認知,質詢台上的敵意就可以化成善意。
另一種有助於談判的人生態度是活在當下,不要怨懟過去,也不要擔心未來。官員在質詢台上不肯承認疏失,是否擔心政黨輪替以後被追殺?其實我們所擔心的事,百分只九十都不會發生。不被過去與未來羈絆,才能有自由開放心境,找到談判的出路。
能夠面對自己與接納人生以後,接下來就是用嶄新眼光看待對手。仁者無敵,當你用尊重與接納的態度迎向談判桌的那一方,敵人就會變成朋友,而朋友不會想要將你踩扁。立委質詢不是來找碴,而是幫助我審視執政成績,如果能這樣想,就不會陷入口水攻防,導致衝突升高。
最後,談判的最高境界是創造三贏:我贏、你贏,而且公眾也贏。注意三贏這個詞,這是掙脫零和遊戲、你死我活的最好方法。類似肯亞案這類國際司法衝突,如何因為質詢台上的攻防而找到對台灣更好的解決之道?如果能把注意力放在這裡,官員就能展現政治家格局,創造三贏。
上述六項安頓自己的原則,在《說服自己就是最聰明的談判力》一書還有更生動詳盡的解說,值得所有想成為優秀談判者,或者將談判技巧應用在生活當中的人參考。
*本文為時報出版的《說服自己就是最聰明的談判力》一書之書評,作者沈政男台大醫學系畢業,精神科醫師,曾獲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2009)、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首獎(2011)、林榮三文學獎散文三獎(2010)等20項文學獎,時事評論文章發表在報章超過4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