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自行車共享、地鐵、接駁巴士、汽車服務,都屬於平行競爭。但是透過有智慧的合作關係和平台服務,通勤大眾只需要一個帳號,便能無縫接軌且毫不費力地輕鬆取得不同網路提供的服務。
真正的贏家不只能有效管理路線,還要能解決從A點移動到B點的所有問題。赫爾辛基正在實驗一款名為Whim的移動路線規劃應用程式,整合私人與公共交通工具網路,可提供即時的旅行路線建議。如果天氣好,甚至會提供更健康的路線。
《經濟學人》曾寫道:「年輕的都市居民已經習慣取得使用權,而非擁有權,因此將交通運輸視為服務是必然的結果,也符合消費者需求。另一方面,在都市開車的成本不斷攀升,加上愈來愈難找到停車位。許多都市人都在懷疑,開車帶來的便利是否值得。1983年至2014年間,20至24歲的美國人擁有駕照的人數比例從92%下滑至77%。」
透過上述的企業故事,我們清楚看到,交通運輸從原本讓人苦不堪言、卻又必要的交易,轉變為與我們日常生活無縫接軌且符合直覺的應用服務。甚至,依據特定交通工具形成特定產業的想法,也開始受到質疑。
如今,各大車廠開始收購自行車和接駁巴士公司,誰敢說航空公司不會是下一個被收購的目標?在此同時,航空公司領導人與數位媒體專家相互交換關於避免顧客流失、強化顧客維繫與顧客生命週期價值的做法,而鐵路公司也在跳脫區隔不同顧客群的思維,開始思考個別顧客的需求。未來,將會有更多新的可能,讓人興奮。
*作者左軒霆為全球最大訂閱管理平台祖睿(Zuora)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蓋比.偉瑟特為祖睿《訂閱》雜誌總編輯。本文選自作者新著《訂閱經濟》(天下雜誌出版)。